高三語文教案:《西廂記長亭送別》
來源:網絡資源 2021-09-10 10:59:52
高三語文教案:《西廂記長亭送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了解王實甫及《西廂記》。
能力目標:鑒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詞;欣賞崔鶯鶯的形象;學習本文運用多種修辭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的寫法。
情感目標: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教學重點:
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和多種修辭方法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教學難點:
藝術形象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課時安排及教學設想:
擬用二課時。以誦讀為基礎,以文學鑒賞為紐帶,帶動詞句的理解和思想內容的分析及藝術手法的鑒賞。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愛情,古老永恒又年輕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癡男,
多少的悲歡離合,多少的血淚辛酸。
由此,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幾多真摯的描寫、熱烈的詠嘆。
于是有了:
關關雎鳩的吟唱,孔雀永遠的飛翔,
那哭倒的長城,哭不倒的愛情,
沉沒的百寶箱,沉沒不了的愛的向往,
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朱英臺,
千古絕唱,唱著:“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萬般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
二、簡介作者和《西廂記》劇情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xiàn)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西廂記》源于唐元稹《鶯鶯傳》。寫唐貞元中,書生張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適崔相國夫人攜女鶯鶯扶相國靈柩回家鄉(xiāng)安葬,途經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張生游佛殿,與鶯鶯相遇,兩人一見傾心。時蒲州有孫飛虎起兵作亂,亂軍包圍了普救寺,欲奪鶯鶯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許下諾言,誰能破賊解圍,就將鶯鶯嫁給他為妻。張生自愿為之,請鎮(zhèn)守潼關的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相救。杜確率兵至,平定了亂兵。解了普救寺之圍。不料老夫人嫌張生是一白衣秀士,門不當戶不對,便出爾反爾,只許張生與鶯鶯兩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不能與鶯鶯成親,害了相思,經鶯鶯侍女紅娘從中幫助傳遞書簡,兩人背著老夫人私下幽會。后兩人來往之事被老夫人發(fā)現(xiàn)了,便把紅娘叫來拷問。紅娘反責老夫人出爾反爾,忘恩負義,并稱此事若張揚出去,于崔家名聲不利,不若答應兩人的婚事。老夫人無奈,只得答應了張生與鶯鶯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為由,逼張生赴京應試,待張生應試及第后,才允許他與鶯鶯成親。
《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長亭送別》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劇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鶯鶯終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但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鶯鶯在長亭為他送別。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xiàn)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點。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簡介曲學知識,難解字詞參看課文注釋或查詞典)
《西廂記》是一部雜劇,以唱為主,由于古代的音樂沒有音響資料流傳,因此宮調的問題就成為曲學的難點。
宮調是古代戲曲、音樂名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堕L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梢姟堕L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曲牌,俗稱“牌子”,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然屬于一種宮調。不同的曲牌在字數(shù)、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押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huán)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長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末:男角。潔:和尚的別稱。課文指長老。長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餞別的場所。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