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我與地壇 2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4-10-09 13:57:54
【教材內(nèi)容】
《我與地壇》這是一部長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而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啟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寫自己對母親的后悔和無盡的思念;第三部分寫自己與地壇不可分割的情感。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chǎn)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從把握文章的線索入手,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靜、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nèi)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并歸納。
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頹廢、迷惘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里思考著什么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xiàn)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三、詳讀——地壇是如何幫助作者走出困境的?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1、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讓“我”看見那亙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xiàn)出永恒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nèi)心的深處。無論的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jié)的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
四、研讀——作者說“地壇離我家很近;蛘哒f我家離地壇很近。”兩句話有什么區(qū)別?
地壇離我家很近:以“我家”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地壇。
我家離地壇很近:以“地壇”為中心,向外輻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變化實質上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態(tài)進行,自然是以家為中心。二十歲時突至的殘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轉直下,他為了排解內(nèi)心的苦悶與困惑,來到地壇,又在地壇的啟示下完成了他對生命的新認識,樹立起自己的生命觀、世界觀,從而得到了獲得全新的生命。此時,地壇已經(jīng)成為他精神的家園,靈魂棲息的所在。
五、自由輕讀文中景物描寫部分,想象當時的情境,感受地壇在沉寂、荒涼、蕭瑟的表面下蘊藏著的那種醇厚、沉靜、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業(yè):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耪页鑫闹嘘P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谱髡邔δ赣H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