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議論文深刻五法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2-04-14 11:32:09
1.以小見大揭本質
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一個細節(jié)、一個側面,往往反映著豐富、深刻的社會現(xiàn)象。什么是“信息過載”?“信息過載”就是當今時代信息過于豐富的負面影響之一,例如材料中鋼琴家李云迪的丑聞引發(fā)全網關注,導致人們的注意力被迫分散。我們如何看待“信息過載”這一網絡現(xiàn)象呢?請看下面這個優(yōu)秀片段:
大數(shù)據、算法、智能推薦……你所見的大千世界可能只不過是同質信息砌成的信息繭房;娛樂圈、八卦……你所見的光鮮亮麗可能只不過是資本推手作用的效果。困于存在性焦慮的青少年正處于成長期,他們熱衷于獲取知識,好奇心強烈,正因如此,更應擺脫“信息過載”之重、娛樂圍獵之網,以獲新知。———陳麗梅《問渠哪得清如許,篩選信息活水來》
在這個片段中,考生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思維方式,從大數(shù)據、算法、智能推薦等網絡現(xiàn)象讀出了“信息繭房”“資本推手”的社會實質,繼而提煉出“擺脫‘信息過載’之重、娛樂圍獵之網,以獲新知”的中心觀點。透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才能讓思想走向深刻。
2.由此及彼聯(lián)現(xiàn)實
以小見大、由表及里,從現(xiàn)象洞悉本質可以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但在探討“信息過載”問題時,若僅就李云迪的事件來談,顯然比較單薄,欠缺說服力。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與之相關的同類事例呢?
鋼琴家李云迪事件在網絡上鋪天蓋地,深刻地反映了信息時代背景下碎片化信息對“零零后”青年一代的圍追堵截、裹挾奴役。其實,這一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的網絡生活中無處不在上演著類似的荒誕劇。點開網頁,信息之海的咸腥撲面而來:每天的“頭條”接連更新,每天的“熱搜”千變萬化,五花八門的“標題黨”文章奪人眼球,吵吵嚷嚷的“小編說”不絕于耳……且慢!“街上竟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東西!”兩千多年前,路過集市的蘇格拉底曾這樣感嘆。當代的青年們點開網頁時的想法,與哲人的感嘆何其相似。———朱弈樵《取之有度,以啟新知》
在這個片段中,考生運用了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從鋼琴家李云迪事件聯(lián)想到“頭條”“熱搜”“標題黨”“小編說”等與之相關的同類事例,然后引述蘇格拉底的感嘆,從而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3.縱向延伸探因果
在大數(shù)據時代,各種碎片化的信息如洪水猛獸一般撲面而來,比如上文提到的“熱搜”“標題黨”“小編說”等。那么“信息過載”問題為什么在“零零后”中如此嚴峻呢?我們還可以縱向延伸,探究原因:
大數(shù)據時代以流量為王。無良商家一旦掌握了用戶取向,便會不斷傳遞同質信息,受眾尤以青少年為多。為何?究其根本便是“零零后”這批“網絡原住民”的成長焦慮所致。他們好奇世界之大,瘋狂探索未知,不愿落伍一步。正是他們的存在性焦慮加固了他們自己的信息繭房,圍困了自己。———葛恒卓《拒絕無效成長,選擇自我熱愛》
在這個片段中,考生運用了因果分析的思維方式,從“為什么”的角度進行理性思考,深入分析“零零后”在大數(shù)據時代迷失方向的內在原因———這批“網絡原住民”的成長焦慮。作者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也讓論述愈加深刻。
4.異向對比顯深刻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往往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有比較才有鑒別”,兩種事物一經對比,就會顯現(xiàn)出彼此間的差異。就這個作文題而言,我們可以從異向對比中分析如何鑒別信息,走出“信息過載”之樊籠。
“深潛院士”汪品先發(fā)布新的科普視頻了,你看了嗎?“羅翔說刑法”更新了,你追了嗎?共青團中央的“B站”賬號分享了《長津湖》影評,你收藏了嗎?今天,我們不缺少“干貨”,我們缺少的是孜孜不倦、學而不厭的求知青年!
如果你眼中充斥的都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王者五殺”,如果你耳中盤旋的都是使人浮躁悸動的“次元之音”,如果你心心念念的都是“吃雞”“上分”———那么,魯迅先生口中“躺著的青年”,很不幸就是足下了。
所以,大千世界誠美,我們若能以求知之慧眼觀之,堅定長新知、擔責任、利家國之初心,就能收獲更多精彩。———朱弈樵《取之有度,以啟新知》
在這個片段中,考生運用了異向對比的思維方式,將兩種不同信息加以對照比較,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說理,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使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說服力。
5.措施分析提方案
網絡信息的涌入已不可避免,那么,這種現(xiàn)象導致的“信息過載”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我們對網絡信息又應持怎樣的態(tài)度?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還可以列舉措施、提出建議。
怎樣才能擺脫同質信息和娛樂圍獵?我認為,我們首先應該擁有一顆不為外物所惑的澄澈之心;勰苡醒裕“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若空明,自然不會沾染同質信息、娛樂八卦之塵。昔者揚雄身居僻隅,不為外物所動,“默然獨守吾《太玄》”;孔稚珪“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于是所謂魑魅魍魎自然退散,哪得擾他?更不用提一代文學泰斗錢鍾書先生,他從不接受媒體采訪,不愿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受到干擾。
如今的青年們也應效仿先賢,在搜尋自己需要的信息時,保持一顆不為外物所惑之心。如此一來,自然能夠脫離同質信息、娛樂圍獵之網,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新知。———李明昊《不為外惑,不為所動》
面對“信息圍城”,這名考生擺明立場,提出了恰當?shù)慕鉀Q方案,即“擁有一顆不為外物所惑的澄澈之心”,體現(xiàn)了考生的思想深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