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6種地貌知識點總結(jié)(2)
來源:高考網(wǎng)整理 2022-02-19 10:39:33
4、海底地貌
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總稱。
海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
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 8萬千米,寬數(shù)百至數(shù)千千米,總面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大洋最深點11034 米,位于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
①大陸邊緣。
為大陸與洋底兩大臺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
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 3 個單元構(gòu)成,地形寬緩,見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后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fā)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為兩類:
海溝-島弧-邊緣盆地系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于印度洋東北緣等地。
、诖笱笈璧。
位于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cè)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cè)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占海洋總面積的45%。
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gòu)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稱海盆。
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發(fā)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頂圖面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底高地稱海臺。
、鄞笱笾屑埂
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huán)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總面積的33%。大洋中脊分脊頂區(qū)和脊翼區(qū)。
脊頂區(qū)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嶺脊和谷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脊翼區(qū)隨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谷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積物充填成臺階狀,遠離脊頂?shù)囊聿靠沙霈F(xiàn)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與陸地地貌一樣,是內(nèi)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jié)果。
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nèi)力作用的直接產(chǎn)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gòu)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
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與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gòu)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
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xiàn),但除大陸邊緣地區(qū)外,在塑造洋底地形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
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qū)地形有深刻的影響。
5、風積地貌
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在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jīng)風力搬運作用后堆積形成的。
風積地貌的物源多來自于古河流沖積物;現(xiàn)代河流沖積物;沖積-湖積物;洪積-沖積物;冰水堆積物;基巖風化后的殘積 - 坡積物。
影響風積地貌發(fā)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氣流結(jié)構(gòu)、風運動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
如風的類型,有單風向、雙風向與多風向;風速度的大小、起沙風的合成方向;地面起伏程度;地面組成物質(zhì)的粗細與多少;地面的水分與植被分布狀況等。
風積地貌的基本類型是沙丘。
沙丘的主要類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復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拋物線沙丘、縱向沙壟、新月型沙壟、復合型縱向沙壟、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沙地等。
6、風蝕地貌
風力吹蝕、磨蝕地表物質(zhì)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風蝕地貌的主要類型有:
、亠L蝕石窩。陡峭的迎風巖壁上風蝕形成的圓形或不規(guī)則橢圓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石窩稱為風蝕壁龕。
、陲L蝕蘑菇。孤立突起的巖石經(jīng)風蝕作用而成的蘑菇狀巖體,又稱石蘑菇、風蘑菇。
、垩诺さ匦。河湖相土狀堆積物地區(qū)發(fā)育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相間的地貌形態(tài)。
雅丹是中國維吾爾語,意為陡峭的土丘,因中國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區(qū)發(fā)育最為典型而命名。其發(fā)育過程是:挾沙氣流磨蝕地面,地面出現(xiàn)風蝕溝槽。磨蝕作用進一步發(fā)展,溝槽擴展為風蝕洼地;洼地之間的地面相對高起,成為風蝕土墩。
、茱L蝕城堡。水平巖層經(jīng)風蝕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稱為風城。
多見于巖性軟硬不一(如砂巖與泥巖互層)的地層,中國新疆東部十三間房一帶和三堡、哈密一線以南的第三紀地層形成了許多風城。
、蒿L蝕垅崗。軟硬互層的巖層中經(jīng)風蝕形成的垅崗狀細長形態(tài)。一般發(fā)育在泥巖、粉砂巖和砂巖地區(qū)。
、揎L蝕谷。風蝕加寬加深沖溝所成的谷地。
谷無一定的形狀。風蝕谷不斷擴大,原始地不斷縮小,最后僅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風蝕殘丘。
、唢L蝕洼地。松散物質(zhì)組成的地面經(jīng)風蝕所形成橢圓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較深的風蝕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儲雨水即可成為干燥區(qū)的湖泊,如中國呼倫貝爾沙地中的烏蘭湖等。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