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高考語文8套試卷,試題評析來了(2)
2021-06-08 09:32:29微言教育
3.全面發(fā)展,注重整體滲透
《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構建引導考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是落實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同時,《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體育和美育的實施做了重點和細致的部署。2021年高考語文試卷在引導“美育”“體育”“勞動教育”方面,精心設計,富有匠心。
美育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考生的審美素養(yǎng),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美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考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新高考Ⅰ卷現代文閱讀所選朱光潛和錢鍾書的兩段材料,討論美學領域中“詩畫異質”問題。為了便于考生理解,還附有雕塑《拉奧孔》的圖片,圖文并茂,讓考生在閱讀思考的同時,得到一種審美浸潤。新高考Ⅱ卷的語言文字運用試題材料中,關于齊白石表現“蛙聲十里出山泉”的畫作表述,將中國畫擅長化靜為動、以意境取勝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考點設置是將長句改寫短句,通過改寫,讓考生領會畫家至臻的藝術境界。
2021年高考語文試卷對體育素材的選取,重在幫助考生思考體育之于“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要價值。新高考Ⅰ卷作文的材料選自毛澤東《體育之研究》一文,該文是我國現代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代表性文獻。試題材料如下: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fā)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材料立足“體育之效”,說明體育與身體強弱的關系,贊揚體育精神,認識體育對人生的意義,引導社會重視體育,關注青少年身體健康,引導學生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勞動教育的內容在2021年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鮮明的體現。如新高考Ⅱ卷的古代詩歌閱讀選取陸游詩歌《示兒子》,詩中寫道:“為農為士亦奚異,事國事親惟不欺。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饑。”在陸游看來,“為農”“為士”沒有高下之別,所以他告訴兒子不僅要學習圣人至道,更希望他們能夠重視“農事”,明白勤勉為人、腳踏實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又如全國甲卷的語言文字運用選取某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家常菜”的相關材料,讓考生品味做菜的辛苦和樂趣,培養(yǎng)考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二、教考銜接,語文特色在創(chuàng)新中凸顯
2021年高考語文試題落實《總體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堅持學科特色,在繼承中求發(fā)展,在穩(wěn)定中求新變,體現出對改革創(chuàng)新的不懈探索和追求。試題命制加強教考銜接,深化基礎性考查,引導中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注重科學布局,強化融會貫通,體現對教學中關鍵能力培養(yǎng)的評價;探索題型創(chuàng)新,引導考生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1.深化基礎,注重課堂學習
2021年全國語文命題遵循語文教育規(guī)律,對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呼應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基礎性考查,有效呈現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成果,展現了教與考的有效銜接、學與用的有機統(tǒng)一、知識與能力的相融相生。
適度關聯(lián)教材內容,命題的選材與設問從教材合理遷移,考查考生知識積累的廣闊度與應用的靈活度。例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寄江州白司馬》一詩的寄贈對象是考生極為熟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考生對課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印象深刻,試題選項提到“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引發(fā)考生對已有知識的聯(lián)想與遷移,并作出正確判斷。又如新高考Ⅱ卷古代詩歌閱讀《示兒子》,讓考生自然聯(lián)想起語文教材中陸游另一首詩《示兒》,熟悉的作家、相同的話語對象、不一樣的情感內容,有序的知識梯度與立體的能力延伸有助于考生正確解讀《示兒子》詩句的意蘊。
積極呼應課程標準,考查考生基礎知識積累的厚重程度與素養(yǎng)形成的層次水平!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要求以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夯實語文知識積累、提升語文素養(yǎng)。2021年語文試題在對標“學習任務群”的考查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例如全國甲卷作文材料有“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其中《為人民服務》號召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沁園春·雪》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古論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風流人物、是歷史的主人,充分顯示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荷花淀》表現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堅貞勇敢的性格精神;《紅巖》謳歌了革命烈士的犧牲精神。考生回顧這些作品,梳理其內容,歸納其精神,可以表現出基礎知識的積累情況、語文素養(yǎng)的水平層次。同時,列舉這些考生們曾經學習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導考生回歸教材,回歸課堂,另一方面自然組成一個學習任務群——“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引導考生深入體會革命志士和人民群眾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自覺接受這種精神的洗禮,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自然而然就可以領會到作文試題的命意指向——“可為與有為”。
2.強調能力,注重融會貫通
為深入落實《指導意見》,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2021年高考語文試題注重對關鍵能力的整體評價,通過對閱讀理解、信息整理、應用寫作、語言表達、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能力考查的科學布局,強化融會貫通,體現對教學中關鍵能力培養(yǎng)的評價,也引導中學重視對考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2021年高考語文試卷強調能力的全面考查體現在整體設計與試題設計兩個方面。在整體設計上,試卷通過科學布局,實現了對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綜合評價。無論是現代文、古代詩文閱讀,還是語言文字運用、寫作,均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樣性、層次性。如全國甲卷第6題考查考生對信息的提煉與整理,全國乙卷信息類文本閱讀第1題考查考生對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新高考Ⅰ卷第21題考查語篇銜接,新高考Ⅱ卷第21題對考生應用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新高考I卷作文“體育之效,強弱之變”注重考生內在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和區(qū)分。浙江作文“得與失:終點·起點·過程”提供看待“得與失”的多維視角,引導考生在多重、多種關系中確立觀點進行思辨,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為精彩人生賦能。在試題設計上,建立材料選擇、情境設置和任務要求的邏輯聯(lián)系,將多種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題,綜合融通。例如新高考Ⅱ卷作文“寫人與做人”,材料情境和寫作任務,引導考生在讀圖基礎上體悟含義,從部分到整體,從形式到內涵,感知材料、提取關鍵信息、進行推斷探究,進而鑒別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現個人思考,實現對考生閱讀理解、信息整理、應用寫作、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
3.創(chuàng)新題型,注重學以致用
2021年高考語文命題落實《總體方案》,在“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等方面做了積極探索。通過新題型的設置、情境化考查方式的豐富,擴大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性,使考生正確有效地運用習得的語文知識與能力,在學習和生活實際中學以致用。
開放性設計方面,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寫設計了一道開放性試題,答案并非唯一,這一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Ⅰ卷:
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以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從此“三秦”作為一個地理名詞,頻繁在古詩詞中出現,如“,”。
答案示例包括“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是)三秦”“鏡寫三秦色,窗搖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黃云戰(zhàn)馬閑”等等。這種考查方式既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又給了喜愛古詩詞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間,考查的重點由固定篇目的記憶理解轉變?yōu)橹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主觀試題題目也更為開放,新高考Ⅰ卷的第5題題干是:
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題干內容在原材料中并未直接體現,開放性更強,需要綜合理解材料的關鍵信息并具有知識的遷移能力,靈活運用,才能準確作答。
情境設計方面,全國高考語文試題采用全情境化命制。例如語言文字運用試題依托于兩則語料,將詞匯、修辭、病句修改、句式變換等內容,納入相應的語言情境中綜合考查,取消了原有的單題形式。如全國乙卷的語言文字運用試題給出一段關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確食物攝取的語料,所設計的兩道題目一為常規(guī)的補寫,一為概述文段內容。兩道題目都要求考生回到材料提供的語境中思考,這種考查方式更貼近生活實際。新高考Ⅱ卷的第5題,考查考生對材料涉及的“青年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問題的理解和掌握。試題設置的情境是:“互聯(lián)網上,有年輕人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絡中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要求考生根據文章說明自己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情境化的設問能讓考生更深入地領會文章的要旨,并應用于生活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