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練習(xí):梨雖無主,我心有主作文精講與例析(2)
2020-03-01 17:17:04網(wǎng)絡(luò)整理
來到山大人稀、窮鄉(xiāng)僻壤的巴東,他爬山涉水,體察民情,當看見百姓衣不遮身,食不飽肚,日子過得如此艱辛?xí)r,他一面上奏朝廷,請求減輕農(nóng)民賦稅;一面勸農(nóng)稼穡,開荒種地。細心地將中原先進的農(nóng)業(yè)耕作技術(shù)傳授給巴東人民,使巴東人民改變了落后的生存狀態(tài),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舒心日子。人們感恩不盡,尊稱寇準為“寇巴東”。在寇準勸農(nóng)的野三關(guān)為他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勸農(nóng)亭”,以此紀念寇準。
——切實的政績是為官者成功的標志。所處之偏,環(huán)境之苦,若無為民鞠躬盡瘁之“主”,百姓“脫貧”何其難!
2.一代諍臣——魏征
魏征有大志,好讀書,多所通涉。魏征忠言直諫,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一至理名言的提出者,魏征一生中陳諫二百多條,多次冒著被殺掉的危險,但絕大多數(shù)為太宗所接受。魏征死后,唐太宗傷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以魏征一人死而說諍諫之臣亡,當然譽之過甚,但由此可看出唐太宗對他的器重。魏征死后,唐太宗賜其文貞公的謚號,以示褒獎。
——成功的求索路上可能會淚雨滂沱,甚至?xí)媾R生命的消亡,困境之中,讓“真誠與信心”做“主”,足可感天動地!
3.一代廉吏——溫彥博
貞觀十年(636年),溫彥博遷尚書右仆射,十一年(637年),因“憂國之故,勞精竭神”,積勞成疾去世,終年64歲,謚曰恭,陪葬昭陵。
溫彥博為官清廉,自掌知機務(wù),即杜絕賓客。他官至宰相,去世后家貧無正寢,殯別室,唐大宗命有司為其構(gòu)寢,這在封建官吏中是難能可貴的。
——權(quán)力至高無上,雖然家貧如洗,為官的操守在生命的旅程上熠熠閃光,成由勤儉敗由奢——心靈之“主”永恒。
4.絕代廉吏——于成龍
順治十年,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于成龍到羅城時,這里遍地荒草,城內(nèi)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shù)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關(guān)帝廟中。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從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意志,扶病理事,邁開仕宦生涯第一步。
他在任兩江總督期間,有一知縣給他呈送“中秋節(jié)禮”,被他嚴詞拒絕,并特發(fā)《嚴禁饋送檄》。于成龍為了警誡自己,勉勵下屬,在大堂上懸聯(lián)一幅:“累萬盈千,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斯,誰替你披枷帶鎖;一絲半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婦娼。”因此,他為官幾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屬員一毫饋送。”
——為官一生,“主”有兩個:頑強進取,困境不泯其志;愛民如子,官高不沾民膏。
【經(jīng)典認識】
1.人生有許多時候面臨許多誘惑,面對誘惑不動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是一種難得的定力,沒有堅實的精神支柱,沒有良好的處世心態(tài),沒有高超的做人修養(yǎng),是很難堅持的。
2.人生,可以沒有權(quán),也可以沒有錢,但就是不可以沒有原則。做人一旦沒有了原則,就容易被物欲所左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人不會把金錢帶入墳?zāi)梗疱X卻能把人送入墳?zāi)埂?br />
3.“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堅守精神家園,自然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這是一種準則,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一種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貪臟枉法,或晚節(jié)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終身,代價極為慘痛,步成克杰后塵者不乏其人。
4.人生在世,“物質(zhì)”決定“精神”,而“精神”又是一個人所有追求的支撐點。“信仰”是培育一個人道德品格的陽光與泥土,也是人生最高尚的精神亮點。有了這個前提,才可具體實施自己的“原則”與“追求”。
【經(jīng)典素材】
守恒者,成功終會屬于你
做事貴在有恒,有恒便忘不了初心。而能守恒者,方能在人生路上高歌猛進。
只因守恒,因而不好高騖遠,想入非非;只因信仰唯一,因而不畏懼路途的坎坷,亦不會因路途中有艷遇而誤了前行;只因有堅強的意志,也不會因遇到逆境、岔子而迷茫、困惑、灰心。
恒久者,皆能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堅強者,皆能做到:“梨雖無主,我心有主”;寬容者,則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耿直者,總是:“壁立千刃,無欲則強”。人若能做到恒久如一,就會將自律恪守于心。
人生于世,不為奸詐、陰險喜,當為城實、守信樂;不為作秀、表演狂,當為光明、磊落悅;不是如履薄冰、臨深淵,而是腳踏實地、有信心;不是想入非非、邪念從生,而是不越軌、不憎恨。
善人行善事,惡人作惡端;放不下的邪念,那是心靈的疲憊;做到了恒久如一,那是人生最高的至善真境。
不以物喜,就不會為物所惑;不以己悲,就不會為挫折徘徊;恒在于心,方能矢志不渝;勇在于胸,則可無怨地前行。
不驕不躁,方為心境淡泊之人;隨緣隨性,乃為胸懷坦蕩之人。
林逋日:“安樂有致死之道,憂患為養(yǎng)生之本”。
人能恒久,方為心靜。雖塵世紛攘,也可澄然無事。不靜則無恒,無恒則一事無成;不靜就會心靈浮躁,浮躁則人生不得安寧。所以說,萬事之靜在于心,而不在于境。
洪應(yīng)明說:“降魔者先降此心,心伏則群魔退;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人生是一場歷練,也是一場修行。修行則可悟道,悟道則需要歷練的過程。
曾國藩說:“凡人做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成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事無成”。
恒久如一自然遠,遠則心坦;千古流傳照汗青,青則身正。
合格黨員當心中有“主”
“梨雖無主,而吾心有主!”這句鏗鏘有力、蕩氣回腸的話出自宋元時期的大學(xué)者許衡。有一次,當他外出久行后,在口渴難耐之時仍堅守內(nèi)心的“主”,絕不做像他人那樣路過荒廢梨園就摘梨解渴之事。可以說,在許衡身上,充分展現(xiàn)出一個“心中有主”之人的慎獨和敬畏。當前,“兩學(xué)一做”學(xué)習(xí)教育更是一個入腦入心入行的過程。要想將“兩學(xué)一做”教育常態(tài)化推行下去,合格黨員當心中有“主”。
俗話說:“世間事,做于細,成于嚴。”共產(chǎn)黨人最講認真,講認真就是要嚴字當頭,做事不能應(yīng)付,做人不能對付。一名合格黨員,就要要時刻堅定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不動搖,明辨大是大非不糊涂;就要不斷加強黨性修養(yǎng)、加強品格陶冶,時刻用黨章、用共產(chǎn)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合格黨員就當心中有“主”,就是要敬畏和捍衛(wèi)共產(chǎn)主義信仰這個主,黨組織這個主,黨紀國法這個主,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wù)這個主。
哲人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筆者認為“我心有主,故我在。”合格黨員心中的“主”,就是要不斷思考、不斷強化、不斷踐行,敬畏一言一行、敬畏自覺自律。習(xí)近平總書記告誡黨員干部,在誘惑面前,“一個要有情操,這是一道防線;一個要有戒懼,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落馬貪官和官員無為,均因其喪失心中之主,將共產(chǎn)主義信仰、做人底線、黨紀國法、為民服務(wù)全拋腦后,進而“膽大妄為”、“肆無忌憚”,最終淪為人人唾罵的階下囚。合格黨員唯有堅守心中的主,主動敢為、主動作為、主動有為,做到無愧于心、無愧于民、無愧于行,在不斷“思”中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真正踐行心中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