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歷史總復習:明清時期考點歸納整理(3)
2020-01-01 20:25:36高考網整理
考點二、明清時期的經濟
。ㄒ唬┺r業(yè)
出現風力水車;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棉花、煙草等經濟作物增加;糧食大量流入市場,農產品商品化。
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鼓勵農民墾荒,但不能從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手工業(yè)
1.官營手工業(yè):
、僦拼蓸I(yè):明清瓷器種類豐富,明宣德年問的青花瓷、彩瓷、琺瑯彩都是珍品,江西景德鎮(zhèn)是著名瓷都。
、诮z織業(yè):明清官府設在蘇杭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緞是清朝絲織品的代表;南方絲織業(yè)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和南京成為著名的絲織業(yè)中心。
2.民營手工業(yè):
、俚匚唬好髦腥~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yè)中,民營手工業(yè)超過官營手工業(yè)占據手工業(yè)的主導地位。絲織業(yè)中使用花樓機,專門織造精細的絲織品。
、诔霈F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
出現——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業(yè)部門。
特點——“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
狀態(tài)——始終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yè)階段;不足以分解傳統(tǒng)生產方式;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影響——沖擊、瓦解自然經濟;出現了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緩慢發(fā)展的原因——政治上君主專制,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的資本、市場和自由勞動力先天不足;文化上,儒家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歧視商人的文化心理。
3.手工業(yè)享譽世界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的銷量更大。明代燒制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清代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在中國制瓷工藝的影響下,從17世紀開始,歐洲國家陸續(xù)生產瓷器。
4.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特征
農業(yè)的補充與從屬;歷史悠久、領先世界;多種經營形式并存(官營手工業(yè)、民營手工業(yè)、家庭手工業(yè));產生資本主義萌芽。
。ㄈ┥虡I(yè)
1.表現:
棉花、茶葉、甘蔗、燃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區(qū)域間長途販運發(fā)展較快;貨幣作用越來越大。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出現,如徽商和晉商;出現票號;白銀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2.經濟政策
①重農抑商
表現:明清統(tǒng)治者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壓制手工業(yè)、民營商業(yè)發(fā)展。明清兩代繼續(xù)實行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對民營商業(yè)加征商稅。
影響:
積極方面——保護小農經濟,鞏固專制統(tǒng)治,維護國家統(tǒng)一。
消極方面——阻礙手工工場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凝固、強化了農耕自然經濟形態(tài)。
、“海禁”與“閉關鎖國”
背景:明初沿海倭患猖獗、清初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
表現:嚴格限制對外交往(明太祖實行“海禁”,禁止人民出;ナ,清朝只開廣州一口對外通商,并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統(tǒng)一經營)。
原因: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天朝上國的思想;具有輕商的傳統(tǒng)。
影響:有利于反對西方侵略,有一定的自衛(wèi)作用;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而日益落后。
【典型例題】
1、明代《閩部疏》載:“凡福之紬(綢)絲┅┅福漳之桔,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之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陸交通十分發(fā)達 B.商品經濟活躍
C.成為全國經貿中心 D.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解析:此題考查論從史出,材料中“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之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發(fā)達,其意圖還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為全國經貿中心必須要有全國范圍內的橫向比較,材料顯然沒有,故排除C;要體現資本主義萌芽就要有雇傭關系,材料顯然沒有體現,故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經濟活躍。
答案:B
2、明代中期以后,私營手工業(yè)在許多行業(yè)取代以前占主導地位的官營手工業(yè)。這主要是因為( )
A.官營作坊產品有限 B.私營作坊工人增加
C.資本主義的萌芽 D.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解析:官營手工業(yè)由政府直接經營管理,產品主要供宮廷和貴族需要,與市場聯系不密切。而私營手工業(yè)主要生產日用品、用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私營手工業(yè)能夠滿足城鄉(xiāng)市場迅速增長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許多行業(yè)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yè)。
答案:D。
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fā)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qū),因為“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
——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
。1)結合所學知識,以“交流與聯系”為主題,解讀材料一。
。2)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洲作物傳入對明清中國的影響。
解析:
。1)根據圖片信息可知其表達的是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結合材料一中新舊世界交流的主要事物,我們可以從新航路開辟的相關內容和歷史意義兩個角度來解讀作答。
。2)結合美洲農作物的特點,從對中國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展,以及人口變化,人們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對自然環(huán)境影響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解讀:新航路開辟;新舊世界(或新舊大陸)之間物種交流、疾病傳播;物種交流密切了各地區(qū)聯系;疾病傳播給人類帶來災難。
。2)影響:促進了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人口增長和人口流動。改變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土地資源過度開發(fā),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