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教案二(4)
2019-09-20 21:18:47網絡資源
1、列寧的《四月提綱》。
。1)背景:二月革命后,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臨時政府掌握著實際權力。革命向何處去,布爾什維克黨應采取什么路線、方針和策略,這關系到革命的前途和命運。
。2)內容: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權。
(3)意義:《四月提綱》給布爾什維克黨提出了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因為武器在人民手中,列寧認為可以和平地剝奪臨時政府的權力。但是,臨時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發(fā)展已不可能,政權完全落入臨時政府手中。
2、七月流血事件。
(1)原因:臨時政府繼續(xù)進行帝國主義戰(zhàn)爭,引起人民強烈不滿。直接原因是俄軍在前線慘敗。
。2)經過:1917年7月,工人和士兵在彼得格勒舉行示威游行,臨時政府出動軍隊鎮(zhèn)壓。
(3)影響:臨時政府開始大規(guī)模搜捕和殺害布爾什維克黨人;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和平奪權已不可能,轉向暴力革命。
3、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是怎樣取得勝利的?(學生回答)11月7日,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彼得格勒的工人赤衛(wèi)隊、革命士兵推翻了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接著,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此處,教師為便于學生記憶經過,可用以下順口溜:“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
。1)武裝起義的決議: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克黨中央通過了在近期舉行武裝起義的決議,加緊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作為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口號。
(2)經過: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首先在彼得格勒發(fā)生。到11月7日,起義軍已占領主要經濟部門、交通要塞和政府各部。晚上9時45分,“阿芙樂爾”號炮聲,革命工人和士兵向臨時政府的最后據點冬宮發(fā)動猛攻,并于次日凌晨完全占領冬宮。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接著,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裝起義也相繼成功。(特點:城市中心論。與中國比較,差異:國情。與二月革命比較,性質。)
從彼得格勒起義的勝利可以看出,俄國革命的勝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擴展到全國乃至廣大的農村,這就是我們之后歸納的“城市中心論”,而這樣一條革命道路是適合俄國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中國革命前期失敗的原因,最終得出結論:必須按照本國的具體國情來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