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復習方法: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2)
2019-04-18 21:09:18網(wǎng)絡資源
“晨昏線”部分的鋪墊: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做晨昏線(圈)。,那么,晨昏線的空間位置符合哪兩點才能作為晝夜半球的分界線?觀察教材圖1.19后,比較容易得出結(jié)論:晨昏線(所在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經(jīng)過地心。
因此,學生容易接受“晨昏線所在平面與太陽直射光線始終垂直于地心”這一論斷。那么,“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晨昏線空間位置擺動”就不難理解了。至于“晝弧/夜弧=晝長/夜長”,結(jié)合地球自轉(zhuǎn)特點中增設的“軌跡”一項,一般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并對地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既可以表象又可以本質(zhì)的認知。
問題2:課時安排與教學質(zhì)量保證對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處理的影響
江蘇省“五嚴”新政背景下,高中地理課程課時的安排是固定的,習題的評講、舊知的回顧、新知的學習就需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好。為保證教學質(zhì)量,除了對教學設計精心準備,還要正確、果斷處理課堂生成。前者有效引導后者,而后者升華了前者,兩者相輔相成,方能實現(xiàn)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學相長,沒有或者未能引導學生高亢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正確的學習方向、恰當?shù)膶W習方法,教學預設如同虛設,課堂生成徒勞無功,有效教學如同鏡花水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預復習的督促與檢查、學習評價的過程化是教學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措施。
例如,在“時差”教學中,播放電影《環(huán)游地球80天》片段(01:50:54~01:52:06),并提出問題:為什么每經(jīng)過一個時區(qū),路路通(成龍 飾)就要把福特先生的手表調(diào)快一個小時?為什么福特先生最后意識到只是過去79天而不是起先的80天?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再如,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的教學中,我用兩張硬紙板、一只鉛筆和一根尼龍繩來代表黃道平面、赤道平面、地軸和直射光線讓學生演示地球“斜著身子”、“站直著”和“平躺著”三種情況下的繞日公轉(zhuǎn),使之感性認識黃赤交角的存在與太陽直射點位置的關系。在學生動手參與、用心觀察和動腦思考的多感官的活動中意識到黃赤交角的存在導致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并制約著移動的范圍,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學生預復習的督促與檢查的效果在于持之以恒的決心。督促是前提,是保障,而檢查是催化劑。發(fā)揮催化劑的功效,一是名至實歸,二是講究技巧。其精髓在于檢查本身的多樣化、綜合化和人性化,不能令學生反感,不能讓學生疲于應付,應針對實際情況,因地、因時制宜。對于重難點知識,預先告知學生,要求預復習,并要求完成以知識結(jié)構(gòu)為形式的預復習作業(yè)。至于檢查,我一般是采取校信通告知家長督查、課前收查、課上抽查、課后詢問等方式,點、線、面相結(jié)合,有層次、有重點的去檢查。
問題3:高一新生自主學習的養(yǎng)成進度與高中地理學習效果的“馬太效應”
“教”是為了“不教”,對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高效學習的保障,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主要行為方式之一。對于這一點,我們教師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片面一點說,學習主體意識的存在不僅僅是課堂上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引導和指導,而在于課余是否有自主學習的興趣、習慣和意愿。
從高一新生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正確引導至關重要。沒有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雜亂無序,最終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錯誤的引導,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變相違背了自主學習的初衷。我目前的方案是設計一份“周末自主學習資料”,力圖從讀、思、練的角度,分層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借助校信通聯(lián)系家長,從而取得家長的協(xié)助、支持與關心,督促學生按質(zhì)按量按時完成以填補校外管理的漏洞。
“周末自主學習資料”設計的框架如下:以節(jié)為單位設置“課程標準”、“學習要求”和“要點回顧”;以章為單位設置“鞏固練習”和“能力提高”。“課程標準”和“學習要求”以讀為主,便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要點回顧”以思為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鞏固練習”以“學業(yè)水平測試”(小高考)真題和模擬題為主,用以自檢和反饋;“能力提高”采用高考真題和模擬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更上一層樓。以下摘錄“周末自主學習資料”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要點回顧”中的第9點和第12點:
9、晝夜長短的變化(圖1.23部分)
a,此變化是時空變化,從本質(zhì)上去理解為宜:晝長/夜長=晝弧/夜弧,其來龍去脈: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的運動→晨昏線空間位置擺動→晝弧/夜弧→晝長/夜長。
b,極值的時間與范圍
c,晝長的比較(以同一時刻,兩地的比較為例):
其一:讀圖,見a(緯線和晨昏線→晝、夜弧→晝弧/夜弧=晝長/夜長);
其二:日期→季節(jié)(冬?夏?)→晝長是長?短?(生活經(jīng)驗,有木有。注意,南北半球季節(jié)相反)如果是同半球地點的比較,那么請繼續(xù)→緯度越高,晝長越長或者越短(童靴,你想:赤道永遠是晝夜等長滴,而極地是出現(xiàn)極晝或者極夜現(xiàn)象滴,也就是說由赤道到極地,隨著緯度的增加,晝夜長短狀況由“晝夜等長”過渡為“極晝或者極夜”。好吧,我承認我有點唐僧,我還要舉例解釋。今天是 9月7日 ,比較下面2組城市的晝長:上海和悉尼、北京和上海。今天是 9月7日 ,位于春分3.21到秋分9.23之間,處于北半球夏半年當中,夏季嘛,北京當然晝長夜短咯;而南半球澳大利亞的悉尼是冬半年,晝短夜長。故,晝長北京﹥悉尼。再看第二組,北京、上海都在北半球,都是晝長夜短,既然北半球晝長夜短,那么極地出現(xiàn)的是極晝還是極夜現(xiàn)象呢?!對!你的智商很正常,晝長夜短的極致當然是極晝了!從赤道的晝夜等長向北過渡到北極地區(qū)的極晝,晝長由12小時過渡到24小時。故,北方北京的晝長比南方的上海更長。終于解釋完了,o(∩_∩)o)
12、在第9點晝長比較的舉例中,我嘗試在文字表述上貼近學生,至于是否得體有效,有待實踐的檢驗。而在第12點“地球自轉(zhuǎn)的地理意義”中,雖然沒有細化,甚至于“區(qū)時計算(換算)”、“偏移的規(guī)律”諸如此類的考察重點都沒有標注其中,但個人覺得已經(jīng)初步達成我的目的:言簡意賅,一目了然。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本文正視高一新生在地理學習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積極探索、研究,在教學實踐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并有意識的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以此為契機,在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兩個方面,努力構(gòu)建有效教學,推動新課改的深度發(fā)展。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