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新聞 > 2019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練習:從漢字看文化的包容性

2019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練習:從漢字看文化的包容性

2019-05-03 10:04:36網(wǎng)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wǎng)整理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湖北省2019屆高三畢業(yè)生3月聯(lián)合調考語文試卷作文題)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語出《禮記·中庸》,意思是萬物共同在一起生長而不互相殘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違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

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習 近 平

大同是中國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也顯示出對待文化多元性的傳統(tǒng)智慧。中華民族歷來追求大同,但當今世界,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詳解】命題方式:任務驅動型作文

審題要點: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審題一般注意材料中的關鍵詞和材料的主旨進行立意。題目提出了明確的寫作任務,即當今世界也有不贊同追求天下大同的人,寫作時應該以這類人為對象,以說服或感染他們。抓住材料關鍵詞:“大同”思想立意。

具體過程:

首先要理解所給的三則材料的意思和內涵。

1、“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意思是: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而不相違背。是一個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要實現(xiàn)社會和諧,就要提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精神與和合之道。同時也是一種哲學的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就是說,各種物種共同存在而并不相互影響(危害),各種道理、道路共同存在而并不沖突?此埔环N簡單的相輔相成的統(tǒng)一關系,其實也是一種選擇和競爭的辯證關系。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意思是:先是發(fā)現(xiàn)自身之美,然后發(fā)現(xiàn)、欣賞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賞、贊美,最后達到一致和融合。“各美其美”,是說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fā)展好本民族文化。因為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xiàn)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根基。“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即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xiàn)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繁榮。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3、“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對待文化差異,不應該是排斥,而應該是溝通,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面對文化的差異,我們應有開放的胸懷。我們應采取客觀、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yōu)點、長處。我們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時,也要尊重、珍惜和保護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它們也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立意】三則材料由古及今,雖然時代不同,但其核心都指向了“尊重差異與共同發(fā)展”這一問題,這個問題從大的方面可以談國際關系中文明的交流與發(fā)展,求同存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原則;也可以談人與人相處中,求同存異、相互包容是和諧相處(大同)的基礎;還可以縱向談中國人對待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寫作時要善于大處著眼,小處著筆,結合身邊的事例或見聞表達觀點。

【優(yōu)秀作文】:從漢字看文化的包容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與國不再是一個個分離的主體,彼此間的聯(lián)系逐漸加強,慢慢走向融合。而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與工具,也有了自身的改變,這種改變來源于人們不同的思維碰撞、不同行為方式的沖突。歸根結底,還是文化在其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冬F(xiàn)漢》自1978年至今的五次改版便完美地詮釋了這點,雖然這種改變遭到了部分人的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文化需要有包容性,與此同時,毫無疑問的,這種“包容”必將帶來巨大的益處。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特殊象征,具有極強的影響力,而《現(xiàn)漢》作為最權威的收錄現(xiàn)代漢語的詞典,便相當于中國的名片。它收錄“洋文”以一種無聲的方式表達著對異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所以,并不是《現(xiàn)漢》的身段“放低”了而是文化開始逐漸相互包容了。漢字只是眾多中國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從其他方面:衣、食、住、行也不難看出各種不同的文化在慢慢磨合、碰撞、融合。這種改變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大勢所趨的,人不能始終生活在一成不變的小圈子里,這種改變帶給后輩的不僅是詞匯量的豐富,更是開闊眼界的機會,使認知不再停留在我國家的”,更多的停留在“世界的”。

更進一步說,讓眼光注視于“國家”這一層面上,這種包容更代表著中國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對他國文化的認同,這種“包容”不是狹隘的。面對他國文化的沖擊,中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他人的”變成“自己的”,在此過程中完善并提升自身文化,令國家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更加有利且迅速,如魚得水?梢哉f,中國利用對《現(xiàn)漢》改版這一方式向他國展現(xiàn)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的風采是十分睿智與自信的。

林則徐曾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在展現(xiàn)其自信力的同時,也獲得了他國的尊重。外國人也在逐漸接納與吸收我們的文化,而正是這種接納與尊重令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種接納與尊重令中國日益強大。

從漢中看文化的包容性,看的不僅是文化,更是一個國家的自信力與實力,若一個國家連接受他國文化的勇氣都沒有,那何來“強國”之說呢?

中國恰恰做到了,包容了他人也證明了自己,以此換來的是他國對我國的尊重。由此可見,以一種和平有益的方式展現(xiàn)自信、應得尊重——包容,何樂而不為呢?

資料專題>>
資訊專題>>

[標簽:高中作文輔導 高中作文]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wǎng)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