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學報論文被《新華文摘》2019年第3期論點摘編
2019-03-13 11:01:05網(wǎng)絡資源
刊登在《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張兆林博士的論文《聊城木版年畫刻版藝人的考察與思考》(責任編輯 葉利榮)被《新華文摘》2019年第3期論點摘編。
論文指出,聊城木版年畫立體感十足、簡潔生動、粗獷味濃,具有原生態(tài)的特點,為我國北方傳統(tǒng)木版年畫的一大代表,其所涵載的人文訊息是其他地域木版年畫所不具有的,堪稱我國木版年畫發(fā)展的標本。木版年畫作為一種傳承了數(shù)百年的民間工藝,曾經(jīng)使年以一種多姿多彩的形式裝飾了人們的生活,極大地豐富了生存在貧瘠土地上人們的精神世界。隨著村落經(jīng)濟結構變化,雖然國家大力進行文化保護,但是木版年畫藝人面臨著被標簽化的人生、版式稀少、合作鏈條斷裂、后繼無人等困境。任何民間技藝都是靠人來傳承的,離開了人的民間技藝及相應的民間藝術形式,都只能作為一種文化記憶而存在,而無法給社會和后人一個直觀的呈現(xiàn)。保護民間技藝的核心就是保護民間藝人,并且保護相關的文化物象。若不能解決后繼傳承人的問題,類似的傳統(tǒng)技藝就極有可能成為一種逐漸消失的文化。社會的發(fā)展不僅在于創(chuàng)造新的美好,還在于對過去美好的一切記憶,不然一些現(xiàn)實的藝術美都是不完整和無根源的。木版年畫刻印技藝的現(xiàn)狀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警示,如果淡忘逝去的藝術形式,不能把握好現(xiàn)實的藝術技藝,明天的藝術美好或許只是當代人的一廂情愿。正視問題的癥結所在,積極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付諸我們的保護實踐,才是我們維系民族藝術的正確態(tài)度。
該文作者張兆林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生、聊城大學美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民俗學、文化遺產(chǎn)研究。該論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8YJC760136)、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重點項目(17BWYJ02)和山東省民間美術資源保護與研發(fā)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成果。(通訊員:胡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