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個高中歷史答題規(guī)律(下)
2019-01-04 17:44:57三好網
三、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18對中國現代政治建設的認識
(1)兩種社會形態(tài):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2)兩個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兩部憲法:《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
(4)四大制度:
、偃嗣翊泶髸贫——根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基礎。
②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是指導思想,政治協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協商會議是基本組織形式。
、勖褡鍏^(qū)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團結在祖國大家庭內,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制度。
④基層民主選舉制度:改革開放新時期出現,直接民選,落實“依法治國”方針。
19“一二三” 理解現代中國的外交
(1)一個政策和宗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
(2)兩大貢獻: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3)三個時期:
、俚旎鶗r期(50年代):“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方針,步入國際舞臺;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
、谕卣箷r期(70年代):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中日邦交正;。打開外交新局面。
、蹌(chuàng)新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全方位外交,積極參與聯合國活動,致力于地區(qū)合作。
20現代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階段線索
(1)過渡時期(1949~1956)
、俸x: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
、谌椗e措: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三大改造。
、垡粋創(chuàng)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實行和平贖買政策。
、軆蓚特點: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生產力)和改造(變革生產關系)并舉。
、萑棾晒荷鐣髁x工業(yè)化基礎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單一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確立。
(2)曲折前進(1956~1978)
、僖粭l主線: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②兩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針。探索失誤: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革”。
、廴齻“一”:一個轉變:工作重心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以階級斗爭為綱”;一個錯誤:“左”傾錯誤惡性發(fā)展;一場浩劫:“文革”。
、芩膫經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客觀規(guī)律;生產關系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不照搬外國經驗。
(3)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五個轉變
、購“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趩我还兄瓢l(fā)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
④從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到國民經濟協調穩(wěn)定的發(fā)展。
、輳膶W習蘇聯模式到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120世紀三次巨變、三大偉人、三大理論
(1)三次巨變: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
(2)三大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3)三大理論: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四、世界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2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
(1)從政治機構的設置來看,有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體現了人民主權這一特征。
(2)從運作方式來看,通過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證了每一個公民都有執(zhí)掌最高權力的機會,即輪番而治。
23羅馬法的演變及影響
(1)一個趨勢:隨著羅馬國家的發(fā)展,羅馬法不斷發(fā)展完善。
(2)兩個轉變:由習慣法到成文法,《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誕生;由公民法到萬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體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體系最終完成。
(3)三大核心:維護奴隸制;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響:
、俜(wěn)定了羅馬的統治;
②對近代歐美國家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郜F代許多國家法律制度和原則的源頭;
、芘`主階級的統治工具。
五、近代西方的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
24資產階級代議制統一性的表現
(1)一個核心:
代議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代議機構(議會)。
(2)兩種政體: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項原則: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實行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
2519世紀至今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四次飛躍
(1)第一次飛躍是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
(2)第二次飛躍是理論到實踐到理想的實現。
、倮碚摰綄嵺`:巴黎公社;
②理想變現實:俄國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飛躍是一國到多國的實踐。
①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谏鐣髁x新中國的成立。
(4)第四次飛躍是由傳統模式改革即蘇聯、東歐改革到現代模式改革即中國改革的轉變。
26近代不同歷史階段西方殖民擴張的特點
(1)15世紀末至18世紀晚期:擴張主要是為了掠奪金銀財富,積累資本。手段具體包括搶劫財富、販賣黑奴、欺詐性貿易等。
(2)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目的是為了拓展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以適應本國工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需要。手段主要是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和輸出廉價的商品。
(3)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目的是為了各國壟斷資本家的利益需要,積極搶占資本輸出的場所,手段主要是資本輸出、掀起瓜分狂潮和進行帝國主義戰(zhàn)爭。
27用“一、二、三、四”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一個實質:資本主義初步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
(2)兩重影響:
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迅猛發(fā)展;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guī)砹松钪氐拿褡鍨碾y,但客觀上有利于推動其社會進步。
(3)三個動力:根本動力是工業(yè)革命;政治動力是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確立了工業(yè)資產階級的統治,為開拓世界市場提供了政治條件;直接動力是殖民擴張。
(4)四個階段:
、僖孕潞铰返拈_辟為標志的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階段;
、谝栽缙谥趁駭U張為標志的世界市場的拓展階段;
③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為標志的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階段;
④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為標志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階段。
28“一、二、三、四”總結文藝復興運動
(1)一個核心和中心:人文主義和意大利。
(2)兩個階段: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3)三個領域:文學藝術領域、自然科學領域、思想領域。
(4)四方面影響:思想解放,挑戰(zhàn)天主教權威;推動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fā)展;解除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精神枷鎖;容易導致個人私欲膨脹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
29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原因
(1)思想觀念變化。文藝復興——深刻的思想運動導致人們觀念的根本變革和思維方式的革命,進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發(fā)展。
(2)社會的進步促使人的尊嚴得到了尊重,人的價值和人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茖W與科學家受到尊重。
(3)科學技術的繼承與科技的融合?茖W是技術的源泉,技術是科學發(fā)展的體現?萍及l(fā)展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生產經驗的積累和技術能力的提高為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了條件。
(4)商品經濟尤其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市場需求,是技術變革的動力。市場化的經濟體制是技術變革的保證。
(5)創(chuàng)新文化的建立為重大技術變革奠定了思想基礎。新文化的特征是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和遵循嚴格的邏輯推理及縝密的數學、實驗驗證的科學方法。
(6)科學家的個人品質?茖W家在極端專制黑暗的歷史條件下的大無畏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也是必要的條件。
六、現代世界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30蘇聯(俄)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經濟政策調整
(1)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經濟建設經歷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yè)集體化、工業(yè)化等政策,最終確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在戰(zhàn)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是,這種模式本身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或弊端,成為后來蘇聯、東歐劇變的歷史根源。
(2)針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戰(zhàn)后蘇聯多次進行改革。赫魯曉夫改革主要側重于農業(yè)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側重于工業(yè)方面,二者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爾巴喬夫制定經濟發(fā)展的加速戰(zhàn)略,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最終以蘇聯解體而告終。
31近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的發(fā)展、演變
(1)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取代了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手工工場。資本家占有所有生產資料,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工人被嚴格地組織在工廠里,成為依附于機器的雇傭勞動者。資產階級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自由資本主義在西歐和北美發(fā)展起來。其經濟思想是自由主義政策。
(2)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展,企業(yè)組織形式逐漸向股份公司轉變,激烈競爭促進了企業(yè)的合并,私人壟斷組織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的基礎。其經濟思想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思想。
(3)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下,美國政府推行羅斯福新政,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二戰(zhàn)以后,在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各國政府紛紛大力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長足的發(fā)展。國營企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社會福利政策的普遍實施、財政與金融政策的宏觀調控等等,使當代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其指導思想是凱恩斯主義。
32對“冷戰(zhàn)”局面形成的認識
(1)三個原因:
直接原因——美蘇戰(zhàn)時同盟關系破裂,雙方爭霸、擴張產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不同;
根本原因——國家利益的爭奪。
(2)三個對峙:
政治上,“杜魯門主義”與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
軍事上,北約與華約。
(3)四個過程:
雅爾塔體系——奠定基礎;
兩大陣營出現——初步形成;
“杜魯門主義”出臺——“冷戰(zhàn)”正式開始;
北約和華約建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趨勢
(1)從戰(zhàn)后雅爾塔體系確立到50年代中期:兩極格局形成,世界形勢由緩和轉向“冷戰(zhàn)”。
(2)從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現動蕩、分化和改組。①6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解體,資本主義陣營也出現分化,戰(zhàn)后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爭霸所代替。 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
(3)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發(fā)展,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蘇爭霸激烈。
(4)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蘇矛盾緩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終結。
(5)自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逐漸加強。
34影響大國關系的三個因素
(1)國家利益是影響大國關系的根本因素。
(2)國際格局的變化是影響大國關系的重要因素。
(3)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異同在特定條件下影響大國關系。
35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占主導地位
(1)金融方面,美國憑借安排戰(zhàn)后世界經濟秩序之機,取代英國,通過《布雷頓森林協定》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新的世界貨幣體系。
(2)國際貿易方面,為了對外擴張和輸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國積極推動國際貿易的自由化,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迫使英國放棄大英帝國特惠制。美國打著相互減讓關稅的幌子,降低別國的關稅,以擴大自己的商品輸出,實際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3)工業(yè)方面,美國擁有強大的工業(yè)力量,成為世界工廠。
(4)科技方面,戰(zhàn)時美國經濟的繁榮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美國在第三次技術革命中處于領先地位,加強了它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36二戰(zhàn)以來世界經濟發(fā)展總體特征
(1)兩個趨勢:
、俳洕鷧^(qū)域集團化。主要表現:東盟、亞太經合組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qū)。
、诮洕蚧。表現在1995年WTO正式運轉。
、鄱哧P系:前者是實現后者的重要步驟和途徑;后者則是前者的最終歸宿。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3)雙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由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另一方面,也帶來風險與問題。
(4)中國抉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有利于改善我國的外貿環(huán)境、增強我國經濟發(fā)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但是,加入WTO對中國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國的弱勢產業(yè)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