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八)
2019-01-02 20:10:25三好網
重點虛詞
1、徒
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只,只不過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2、以
憑 以勇氣聞于諸侯/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城予趙
用,拿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相當于“而”,連詞 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用來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因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的時候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把 匈奴以為神
3、而
并列(第一個);轉折(第二個),但是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
轉折,反而 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
轉折,卻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假設,如果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假設,那么 城入趙而璧留秦
承接 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
4、之
助詞,的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助詞,取獨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代詞,他 何以知之
代詞,我(第二個“之”)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重點語句
判斷句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緞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省略句
大王見臣(于)列觀
后數日驛至,果地震(于)隴西
狀語后置句
設九賓于廷
為降虜于蠻夷
被動句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見犯乃死,重負國
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賓語前置句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
何以汝為見
何以復加
信義安所見乎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定語后置句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課文精要
理解主旨
《廉頗藺相如列傳》
課文節(jié)選部分,作者通過選取三件典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歡,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廉頗的勇于改正過錯,高度贊揚了二人的愛國精神。
《蘇武傳》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蘇武這一具有堅定愛國情懷的愛國者形象。他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節(jié)操,表現(xiàn)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尚品質。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現(xiàn)了對匈奴的修好之愿,有不為所屈,奮力抗爭。對衛(wèi)律始而威脅,繼而利誘,中以斷水絕糧相逼等手段一一從容處之;在受審時他以自刎對之,義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凍餓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計自救,奇跡般活了下來;而對李陵的勸降,以君臣和國家大義自剖心跡;蘇武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處事得體,不失漢朝使節(jié)的身份,正氣凜然,維護了民族尊嚴,感人至深。
《張衡傳》
本文記敘了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鉆研精神,以及他在文學、科學方面的成就,和在政治上的作為。其中張衡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是本文記敘的重點。張衡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早在1800年前,他就研究制成候風地動儀這樣精妙的儀器,并在多方面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令人欽佩。
把握重點
《廉頗藺相如列傳》
課文共21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紹廉、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紹廉頗較詳;介紹藺相如極為簡略。一個是戰(zhàn)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一個是地位卑微、不為人知的小小食客。對比鮮明,為下文兩人矛盾的產生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歸趙。這部分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3至第5段),寫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現(xiàn)出來的膽識。從推薦者繆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接著,寫藺相如向趙王分析強弱形勢,權衡曲直利害,提出“寧許以負秦曲”的對策,并自告奮勇接受出使秦國的重任。
第二層(第6至第11段),寫藺相如奉璧出使后與秦王斗爭的經過。這一層是“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重點。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他與秦王斗爭的幾個回合中。
第一個回合,獻璧取璧。藺相如獻璧后,從秦王的倨傲無理中,敏銳地看出“秦王無意償趙城”,就略施小計,把璧收回。然后將趙王“修敬”與秦王“甚倨”進行對比,面責秦王無理無信。最后用自己與璧同歸于盡的決心來威脅對方,利用秦王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趙”。藺相如取得了初步勝利。
第二個回合,歸璧于趙。藺相如看出秦城“實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趙王恐,不敢不獻”的話來迎合秦王的虛榮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齋戒五日”和“設九賓于廷”兩個條件,以獲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慮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條件,于是,藺相如采取斷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趙國。
第三個回合,廷斥秦王。藺相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引用歷史上秦國失信的事實,揭露背信棄義是秦的慣用伎倆,并理直氣壯地告訴秦王,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了,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無可奈何。至此,藺相如取得了“完璧歸趙”的勝利。
第三層(第12、13段),寫藺相如功成加官,秦趙兩國的矛盾暫時緩和。
這一部分只寫藺相如,不寫廉頗,但由于文章開始時對廉、藺的對比介紹,人們仿佛可以感到廉頗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澠池之會。這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14段),寫會前計議。“澠池之會”是在趙國戰(zhàn)敗的情況下,由秦國提出的。形勢嚴峻,從而反襯出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頗訣別趙王的一席話,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謀遠慮,為后文廉、藺矛盾的解決作鋪墊。
第二層(第15段),寫會上斗爭。澠池會上,秦王步步進逼,耍弄趙王,藺相如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秦王終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懌”,雖“不懌”而不得不“為一擊缶”。這段文字運用對比的手法把這場短兵相接的斗爭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把藺相如那蔑視強權的凜然氣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三層(第16段),寫斗爭結果。秦“終不能加勝于趙”,這是會上的勝利。由于“趙亦盛設兵”(暗指廉頗)使“秦不敢動”,這是會后的勝利。
這部分重點寫藺相如在外交場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寫藺相如為主,但對廉頗的描寫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負荊請罪。這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17、18段),寫廉頗居功自傲,藺相如退讓回避。寫廉頗,只寫他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寫藺相如,只寫他的行動,透過“稱”“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活動。
第二層(第19段),寫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說明避讓廉頗的原因。“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現(xiàn)出藺相如不計私怨,以國家前途和命運為重的高貴品德。
第三層(第20、21段),寫廉頗悔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這部分并寫廉、藺二人,寫廉、藺矛盾的激化與解決過程。
《蘇武傳》
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蘇武出使匈奴。這部分主要交待蘇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團的主要成員。文章在簡要交待蘇武的姓名字號官職之后,特別指出了如下時代背景:“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者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這幾句交待以及下文的“單于驕益,非漢所望也”,為蘇武被扣留匈奴,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第2至第8段),蘇武與匈奴堅決斗爭,保持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煞譃樗膶印
第一層,先寫蘇武出使匈奴時遇到了意外的變化。緱王和虞常謀劫閼氏,副使張勝受牽連。蘇武料定此事必然牽累及他。他把國家尊嚴和民族氣節(jié)放在首位,寧死不受辱,“引佩刀自刺”,后被救治。
第二層,寫衛(wèi)律威逼利誘蘇武投降匈奴,蘇武嚴詞斥責。對蘇武的逼降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先斬虞常,再逼降張勝,接著又欲殺蘇武,而蘇武卻巋然不動。于是改硬為軟,以地位財富等百般誘惑,蘇武亦不為所動。嚴詞痛斥,揭露他的險惡用心和嚴重后果,維護了漢的聲威,表明了自己的嚴正立場,字字千鈞,鏗鏘作響。
第三層,寫匈奴無奈只好把蘇武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這里主要寫在生活上、精神上對蘇武的折磨。蘇武戰(zhàn)勝了饑寒與孤獨,頑強地活下來。
第四層,寫匈奴黔驢技窮,派李陵來勸降,又遭蘇武拒絕。李陵的勸降與衛(wèi)律當然不同。他以老同事、老朋友的身份,在飲酒敘談之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指出漢朝的薄情;在披露蘇武家庭的悲;又以自身的體會說明最初與蘇武頗有同感;最后指出漢朝法令無常,即使回去也難保平安?墒翘K武卻堅持操守,誓不投降。盡管這段話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但是他不顧個人生死,堅持民族大義的堅強性格,確實值得稱道。面對蘇武的浩然正氣,李陵被感動的“泣下沾衿”,引咎自責,禁不住稱贊蘇武不愧為“義士”,從而襯托了蘇武的精神感人至深。
第三部分(第9、10段),蘇武終歸漢朝。先寫漢與匈奴和親后,蘇武方得重見天日,重歸祖國。文章最后交待當年所率領使團百余人經過十九年的折磨后殘存的情況。
課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看似平實記述,細細品味卻包含著作者諸多感情。人生不過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長!蘇武“強壯出”,出使時正當壯年,及回歸故國時已是“須發(fā)盡白”,一生大好時光都在煎熬中過去了,作者的嘆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為信念堅執(zhí)如此確實令人敬佩!幸而雖歷盡磨難,終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務,維護了國家尊嚴,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且榮歸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顯而易見?梢哉f這句表達的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心聲。
《張衡傳》
本文按照時間的順序,詳略得體地記敘了張衡的一生。全文五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張衡的文學才能、廉虛高潔的品格,以及他既關心國家而不慕榮利的性格。
這一段依次介紹張衡姓氏、藉貫;博通經典,才學非凡;謙虛、踏實的治學精神;不慕榮利的高貴品格;關心國事,文學才華杰出。此段有概括,有實例,敘事簡明而不空泛。
第二部分(第2至第4段),重點介紹張衡輝煌的科學成就。三個段落各有側重。
第2段,寫張衡擅長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術學,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張衡應召入仕途,為的是有方便條件從事科學研究。“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遂乃研核陰陽……”,文中兩個“善”和“尤致思”表現(xiàn)其特長。
第3段,寫張衡不慕官場名利。簡要敘述官職變遷情況。
“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徒。”
第4段,著重介紹張衡制作的候風地動儀。
依次介紹制作時間和儀器名稱;儀器的材料、大小、形狀、雕飾。從外形介紹入手,給人總體印象;儀器的機關構造,說明內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龍的作用;覺知地震的道理,從內外結合上說明動儀的作用;儀器的效果,靈驗如神,用實驗證明地動儀的靈驗和準確,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們對這新儀器的認識過程;儀器正式投入使用。
這一段像一篇小型的說明文,從制作時間、名稱、外形、內部構造、功能、效果和應用等方面,對候風地動儀作了介紹,說明詳而不雜,有條不紊,形象具體,以致可以根據這個說明來復制候風地動儀。
第三部分(第5段)寫張衡在政治上的作為。
政治才能,交代河間地區(qū)的險惡環(huán)境,用以反襯其才干。
政績卓著,寫其勇毅、干練、處理縝密、果斷、治理河間卓有成效,聲名顯赫,征拜尚書。 語言極其簡練。“治威嚴,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肅然”,形象地表現(xiàn)其治理河間取得的成效。
最后交代張衡去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