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故都的秋》優(yōu)秀教學設計(三)(3)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2018-11-22 19:52:40
第三課時
一 導入語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領略了郁達夫先生筆下的北國秋天。那么,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筆下的秋天的景色除卻清、靜、悲涼這幾個特點之外,又是怎樣一番景致呢?
二 整體感知
1 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在文章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描寫了五種景況,那么同學們能將這五種景物概括為五幅圖畫嗎?
明確:可概括為“秋花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果圖”
2 讓學生體會這五幅圖畫,然后分小組討論這五幅圖畫分別怎樣體現(xiàn)出故都秋天“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明確:“秋花圖”——
“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以色寫秋天,給人明凈高爽、無半點纖塵之感,寫出了“清”的特點;“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以及“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在寫“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藍白冷色調(diào)的“牽牛花”和象征生命的衰竭與凄涼的“秋草”體現(xiàn)了“悲涼”的特點。
…………………………(見書分析)
3 提問: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敘述和描寫上述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明確:不是時間順序,也不是空間順序,是并行排列。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4 提問: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之作,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之作。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三 提問:北京有很多知名的名勝古跡,比如:陶然亭的蘆花、香山的紅葉、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等等,為什么這么多的名勝作者不寫,而要寫身邊這些不出名的景物呢?(學生發(fā)揮,教師提示簡介和寫作背景。)
1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陽縣人,F(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1913年9月,郁達夫跟隨兄長郁華赴日本留學讀書。在這期間,郁達夫曾廣泛地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的異國生活使郁達夫飽富詩書,也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fā)了他強烈的愛國熱忱。1921年,郁達夫與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后來郁達夫又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郁達夫投入到了抗日救亡運動中,后來流亡到蘇門答臘,堅持抗日戰(zhàn)爭。1945年9月17日,郁達夫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散文、小說、詩詞和文論等領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并且形成了自然暢達和熱情坦蕩的風格。郁達夫的散文,帶有比小說更直接更鮮明的自敘的性質(zhì),發(fā)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熱情蛋白、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情。
2《故都之秋》寫作背景
1933年到1937年之間,日本帝國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對中原地區(qū)也是虎視眈眈。國民黨政府不但不反抗,還實行對外投降、對內(nèi)鎮(zhèn)壓的政策。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離開了上海,避居杭州,過上了游山玩水的隱逸生活。在這段時間,郁達夫?qū)懥舜罅考那樯剿,排遣郁悶的散文?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明確:郁達夫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位非常有藝術(shù)特點的作家。他的文學活動貫穿了“五四”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幾個重要時期。他是一個愛國者,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分精神面貌。30年代舊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讀書人衣食無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zhuǎn)千里,顛沛流漓,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清”“靜”“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雖體驗到生活的許多悲苦與憂愁,但他沒有消沉,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與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自然景觀和人生景觀的美好的一面,充滿眷戀和哀惋。他不寫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員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cè)影,表現(xiàn)出郁達夫的平民意識。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受文化氣息,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人賞秋文化的珍愛,體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人文的關(guān)懷。在藝術(shù)上,側(cè)重表現(xiàn)自我,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既有表現(xiàn)對舊社會的抗爭與激憤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的心理描寫。
客觀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觀方面:
、偕鐣h(huán)境的黑暗。
、趥人氣質(zhì)的抑郁善感。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遣內(nèi)心的憂郁煩悶,把復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秀麗的幽道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達出來。
、墼诤贾萜陂g,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通世文學”。
四 課堂小結(jié)
文貴創(chuàng)新,是說一篇文章在下筆時,作者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個性。在不少人面對眾多詠秋佳作望而生畏,欲寫止筆時,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獨特的視角,運用與眾不同的寫作手法,以情選景,以景顯情,使作品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為詠秋佳作又創(chuàng)一里程碑。文章也正如郁達夫所說“要把感情滲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愁善感的主人公身上的一部分。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