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三)(2)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2018-11-21 22:56:24
第四層:
、拧“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啤〈笠馐,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chǎn)(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層:
、拧“l(fā)──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nèi)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啤z──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恰∷供ぉぬ撛~有通用之法,這里通“則”。
、取〈笠馐牵C癫拍苁姑駳w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后,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ㄏ旅嬷粚懗鲋笇дb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nèi)的位置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qū)調(diào)運糧食,從災區(qū)遷出部分人口。
。病“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于河內(nèi),移其粟于河東。
。、“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础⒃嚻肺妒拙,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于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據(jù)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zhàn)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后,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