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語文復習方法 > 問渠——松竹梅與中國文化風骨

問渠——松竹梅與中國文化風骨

2018-10-19 14:02:36學科網(wǎng)

  問渠——只為您每天多讀一點

  我們將不定期推送問渠系列閱讀材料

  讀書實乃人生一大幸事。一壺清茶,個把時辰,幾本好書,清醒的幸福滲透在書頁翻動的風里,沁入昏睡的心靈,于是整個世界便明亮了。

  松竹梅與中國文化風骨

  由松、竹、梅這些自然事物所體現(xiàn)的風骨,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國人遵循天道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也。古人主張養(yǎng)“浩然之氣”,培植一種強旺的內在精神,以應對人生的各種艱難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種事業(yè),這是中國文化講風骨的精神源頭。

  松、竹、梅是中國人所喜愛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國人所推崇的一種人格精神的象征。這種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將自然人化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既可能源于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jīng)驗,又顯然與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的影響有關。中國古代哲學講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國古代文學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種修辭手法。這種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過于松、竹、梅、蘭、菊這五種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已是盡人皆知的常識。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抒情文學作品的情感訴求和思想意蘊,大多是通過這些物象或由這些物象所構造的意境完成的。這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養(yǎng)人格、砥礪人生的重要參照物,古人因而大多喜歡與這些自然事物為鄰,甚至視其為至親家人。傳說蘇軾被貶到黃州,有個地方官去拜訪他,問他一個人在這兒是否感到寂寞,蘇軾指指門外說,我這兒有“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他另一句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很有名。又傳說愛梅成癡的林逋終生不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所謂“梅妻鶴子”,都是典型的例證。

  在這些自然事物中,松、竹、梅之所以受到人們的特別喜愛,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美好品質和德行,并不完全是因為它們自身所具有的某種自然屬性,而是同時也因為賦予其意義的古人自身,也存在與之對應的文化和人格訴求。中國古人立身處世的觀念,就人格構成而言,既強調“入世”所需要的積極進取、正直忠勇、剛毅堅韌的品德和意志,也重視“出世”所保有的清高孤傲、淡泊寧靜、飄逸蕭散的情懷和意趣。這樣的文化和人格訴求,正好與松、竹、梅的某些特性相對應,松、竹、梅自然就成了古人這種人格力量的化身。馬克思說,“對象如何對他說來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于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每一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性,恰好就是這種本質力量的獨特本質,因而也是它的對象化的獨特方式。”松、竹、梅這樣的自然事物,因此也就以它們與中國文化獨特的本質力量相適應的性質,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人格精神的對象物。經(jīng)過了這樣的一個對象化的過程,這些自然事物就進入了精神文化系統(tǒng),成為中國文化的一些重要表達意象和組成部分。這種對象化了的自然事物,又因其對象化的獨特方式,往往是通過審美的藝術創(chuàng)造完成的,因而又與中國人的審美旨趣有關。

  中國人喜愛松、竹、梅,固然離不開觀賞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卻是欣賞其內在品格。這種品格雖然古人對之有不同的提煉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鐵、歲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寧折不彎,梅的凌霜傲雪、玉潔冰清等等,卻是自魏晉以降中國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種風骨。這種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氣”的風骨,在中國古代曾用來評品人物、鑒賞書畫,后來又用于論文,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學理論范疇,對推動歷代詩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論人講“風骨奇?zhèn)?rdquo;“風骨清舉”,論畫講“氣韻生動”“骨梗有力”,論書“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劉勰論文,則在各體文章風格中,獨標風骨,提倡一種“風清骨峻”的文章風格。凡此種種,由評品人物到鑒賞書畫、談文論藝,風骨都是一個普遍運用的標準。可見,風骨不是某個藝術門類的概念,也不是某些個人的偏好,而是一個普遍適用的范疇。宗白華說:“中國美學竟是出發(fā)于‘人物品藻’之美學,?美的概念、范疇、形容詞,?發(fā)源于人格美的評賞。”這種從“人物品藻”出發(fā),“發(fā)源于人格美的評賞”,而后遍及整個藝文領域的美學,不啻就是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因而風骨既是一個美學范疇,同時又是一個文化學范疇。在審美領域,它是一個極高的標準,在文化領域,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體現(xiàn)。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對松、竹、梅的喜愛,既是一種審美鑒賞,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一種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由松、竹、梅這些自然事物所體現(xiàn)的風骨,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國人遵循天道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張養(yǎng)“浩然之氣”,培植一種強旺的內在精神,以應對人生的各種艱難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種事業(yè),這是中國文化講風骨的精神源頭。但是,當這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在現(xiàn)實中遭受挫折、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而又無力抗爭、不愿屈服時,也有轉而以一種遺世獨立、超然物外或縱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態(tài)度對待現(xiàn)實者。這固然也被古人視為一種骨氣或風骨,但在現(xiàn)代人看來,卻是一種比較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雖然歷代都有這樣的隱士或逸人,但魏晉時代的士人似乎于斯為甚。從這個意義上說,風骨又有性質上的區(qū)分。

  與古代不同,現(xiàn)代中國人所講的風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傳承,另一方面,也有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和現(xiàn)代精神的浸潤。這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風骨,往往與人的主體性有關,就個體而言,多表現(xiàn)為個體的人格或個性,就群體而言,則多為一個民族的主體性,即通常所說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也指共產(chǎn)黨人的黨性原則和革命精神。具體到一個革命者和共產(chǎn)黨員來說,風骨是對理想信念的堅守,是百折不撓的意志,是一心為公的品格,是光明磊落的胸襟,是清正廉潔的作風。

  在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松、竹、梅作為一種自然事物,其形態(tài)和習性雖然沒有多少改變,但人們賦予它們的涵義,卻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最明顯的是古今的差異。今人欣賞、贊頌松、竹、梅,固然也重風骨,但卻賦予了新的理解和闡釋,且大多與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關,如陳毅的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陶鑄的散文《松樹的風格》,再如歌曲《紅梅贊》,現(xiàn)代京劇唱段《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意象,需要給予新的闡釋,才能對今天的社會人群發(fā)揮更大的現(xiàn)實作用。也才能使這種意象所表達的文化精神,得到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歷史寶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象系統(tǒng),也是一片茂密無邊的“象征的森林”,當我們打開這座巨大的寶庫,向這座茂密無邊的“象征的森林”輸入更多新的精神營養(yǎng),相信在我們面前,將會展開一片更為壯觀的莽莽蒼蒼的文化綠原景象。

[標簽:高考復習 高考資訊]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wǎng)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