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不能總被蕪雜的聲音左右
2016-10-24 14:47:01中國青年報
這兩天一則舊聞引起了筆者的關(guān)注,在今年夏天結(jié)束的第57屆國際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上,美國隊再次獲得冠軍,中國隊再降一位獲得第三,亞軍被韓國隊獲得。
去年,也是美國隊獲冠軍,不過那個時候媒體上多以“美國出人意料地……”“中國僅以4分……”相信當時不少人認為這只是中國隊的偶然失手。因為,在參加國際奧數(shù)競賽的這30年中,中國隊總共獲得過19次團體冠軍,這一數(shù)字應該表明了中國隊的“霸主”地位。
但是這次中國隊不僅沒有奪回冠軍,而且還輸給了韓國隊。
其實,筆者想探討的并不僅是這次奧賽,而是覺得當前中國的教育改革正在被教育之外的強大力量綁架著,雖然每一次改革的條文讀起來都“大氣磅礴”,但是細品下來總覺得這“大氣”的外表下似乎還藏著一個低眉順眼的“小媳婦”,觀察著諸位“看官”的臉色,并做好了時刻調(diào)整的準備。
前幾天,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其中包括一些修訂的內(nèi)容。其實,對考綱的微調(diào)每年都會有,但是今年卻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guān)注,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多集中在:“考綱中增加的內(nèi)容是否太難、是否會加重考生的負擔。”很快有專家出來論證:考試所增加的內(nèi)容在日常教學中都有涉及,只是以前的考綱中沒有,只要學校按照教學大綱進行了正常教學就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不能加重學生負擔”這條多年前試圖解放孩子的口號,正在成為捆綁教育改革的“枷鎖”。
比如“禁奧”,就是為了給小學生減負。奧數(shù)難不適合所有學生學習,大家都去學的確增加了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負擔。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公眾呼聲中,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地打出“禁奧”牌,進而沿著這條思路降低學校學習的難度和中高考的難度。
結(jié)果呢?奧數(shù)班依然屹立不倒,而一些適合更高難度學習的孩子的數(shù)學才能則被淹沒在難度越來越低的考試中。請問:這些孩子的需求難道就可以犧牲嗎?
學生的負擔沒有被真正減輕,而教育問題卻變得越來越復雜了。
增加學生負擔的不是“奧數(shù)”本身,而是中學的“掐尖兒”和家長們期待孩子被選拔。要選拔總要有工具,“奧數(shù)”因為區(qū)分度高同時好操作便充當了這個工具。
究其原因,是教育研究者或者教育決策者沒能始終把教育放在科學的位置上,今天被公眾的聲音帶著跑,明天被所謂的專家?guī)е,試圖取悅一方必然會惹怒另一方。
有人說,中國今天的教育問題很大程度上源自于高考。不過,別忘了高考的一個重要屬性是選拔性的考試,因為這個屬性使得它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有知情者透露,這次大綱的修訂曾經(jīng)有一條是加大語文文本的閱讀量,但是最后的正式條文中并沒有這一條。其實,在很多國家的類似考試中相當部分的考生答不完題也是正常的事,但是,試想如果我們的高考有一半人題都看不完,會不會有人疾呼“不公平”呢?
其實,公平不公平的事就應該交給學業(yè)水平考試,而高考則應該有更強的區(qū)分度,不僅區(qū)分出分高分低,還能讓特點不同、才智不同的考生都能通過高考被選拔出來。
教育改革的決策者不要再被各種聲音左右,靜下來,回到教育本身,讓改革沿著常識的路子出發(fā),唯有如此,才能讓教育改革更加科學,才能給被教育者真正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