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如何變得成熟 北語學者理性分析成長的代價
2016-07-26 15:30:34中國教育在線
兒時的純真總是容忍不了父輩的市儈,歡喜以俯瞰的方式透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自以為干凈,自以為聰明,所以便不滿成人世界的腌臜和愚蠢。有些懼怕長大,倒不全是因為貪戀只有孩子才能獨享的那種種權(quán)利,常常也是由于那些大人本就不是值得我們效仿的榜樣啊。與其長成他們那個樣子,索性還不如就此停止發(fā)育的好。
然而,時光終歸是要向前的,毫不理會我們的任性,也根本由不得我們在原地流連。漸漸地,還是要一天比一天長大。漸漸地,發(fā)覺自己也在日甚一日地變得俗氣,同樣開始時常局促于生活的條條框框了?捎悬c兒奇怪的是,無奈的我們卻也并未因此就變得坐臥不安。從未試圖去理解大人,自己驀然間就已經(jīng)成了大人。而大人都是那么的不忌諱我們曾經(jīng)鄙視的俗氣,原來是因為俗氣并非就是平庸的本身啊。俗氣竟然也具備著真理的內(nèi)容,認為那是緣于針對生命的寬容,還有針對泥土的親近。由此,我們從理想的天國回歸到了現(xiàn)實的大地,完成了一次扎實的還原。也許我們還要為此慶幸,我們終于成為了真實。真實才蘊涵著我們不曾擁有的力量,才表征著我們自身存在的本質(zhì)。
回首比照一下,那俗氣倒的確不夠美麗。但是,我們卻有膽量承認,俗氣并不遠離人性最為樸素的感情。真實必然重于美麗的空洞,正是真實使得美麗成為美麗。矛盾從來就不該在真實與美麗之間現(xiàn)身。曾幾何時,我們僅僅是站在一個美麗的起點,結(jié)果難以細察那遙遠邊界的真實。
俗了也就是熟了,人類的成熟便是以喪失純真作為代價的。擺脫不去純真,或許便無以達至深刻。即使惆悵于鮮花的凋零,我們也還是會欣慰于果實的收獲。成俗給了我們面對現(xiàn)實的勇氣,讓我們無知的純真經(jīng)過理性的鍛造之后,再進一步接受生活的淬火。瞬間彌漫的煙霧不是為了模糊我們的視線,而是借此讓我們同過去進行痛苦的訣別。
終于學會了同歲月相處,于是心甘情愿被它磨圓鋒利的棱角;我們懂得了,棱角只是我們的表象而非我們的內(nèi)心。河水能將一個個鵝卵石沖刷得如許光滑,但卻終究無法滲透到它們的內(nèi)里。而棱角的失去,則幫助我們找到了更多的位置;更多的位置并沒有讓我們拋去堅定的立場,隨即冥冥而來的宿命感會成就我們終生不變的內(nèi)心。自覺的適應(yīng)損害不了我們的個性,能被輕易損害的個性也算不得是真正的個性。信心告訴我們,個性恰恰需要在適應(yīng)的普泛認識中日臻成熟。
當然,適應(yīng)也可能會讓我們忘記反抗,但它所賦予我們的平靜承諾了更多思考的機緣。任何接近完美的行動,皆必須依賴于思想的子宮。思想的自由永遠親近著反抗的沖動,反抗的中止依舊來源于自由的暗示。此時的自由居于山谷之中,它容納著江川海河;它不是崚嶒的山峰,一味表現(xiàn)著咄咄逼人的高度。山谷的自由所在乎的只是一種深度,山峰坍毀的風險全然與它無關(guān)。
哲學家羅素的話語始終在山谷里盤旋:“人的一生應(yīng)當猶如一條河流:開始時河身很小,夾迫于狹窄的兩岸之間,奔騰激越,沖過礫石,飛下懸瀑。漸漸地,河面變得寬闊起來,兩岸相距漸行漸遠,深廣的河水向前流淌得也越發(fā)的平緩,最后悄然歸入大海,從而毫無痛苦地結(jié)束了自己的里程。”
為了深度,人只有放棄對高度的追求;蛘,人本來就是無法作為高度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