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制片人和校長回應《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2015-08-14 09:57:53中國青年報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引起了中西方民眾的熱烈討論。BBC邀請5名優(yōu)秀的中國教師前往英國博航特學校,按照中國的教學方式為該校的孩子授課。課堂教學幾乎照搬國內模式,50名學生集中在一個課堂中,學習數(shù)學、漢語、自然科學、體育等課程,一個月后將和由英國老師授課的學生一同考試,比試誰的成績更好。
當?shù)貢r間8月4日晚間上映的紀錄片,由于充分地展現(xiàn)了中國老師的“嚴肅”和英國學生的“調皮”,引起了不少熱議。昨天,BBC新聞發(fā)言人回應稱,節(jié)目播出主要是希望從中式教育中汲取可以學習的東西。博航特學校校長也告訴北青報記者,盡管中國老師在授課中,學校學生確實有一些不適應,但整體上是非常愉快的。
中國老師和英國“熊孩子”沖突不斷
8月4日播出的紀錄片中,中國元素十足,學生完全按照中國的教育節(jié)奏在進行。他們早晨6點多起床,在中國老師的帶領下做早操、眼保健操等。如果說這些新奇的玩意兒還能吸引英國學生的話,在中國習以為常的上課在英國課堂上似乎很難行得通。幾位中國老師不時地強調紀律,甚至非常生氣。
教自然科學的楊君(音)老師一直在強調紀律的重要性,稱如果學生不遵守紀律,不停止說話就不繼續(xù)講課,但這些話似乎對英國學生收效甚微。因為一名學生不停地講話,還和她頂嘴,楊君老師第一天先把這名學生請到前排就座。但第二天這名學生依然“我行我素”,楊君老師再次將她請出,但她覺得這是對她人格的侮辱。
數(shù)學老師鄒海連的課程也進展得并不順利,學生很難理解他講解的三角函數(shù)。一名學生說,三角函數(shù)知識英國老師需要用一個星期的時間進行講解,但鄒老師15分鐘就講完了,根本無法理解。就連班上學習較好的學生也利用課余時間求教英國數(shù)學老師“開小灶”。
體育課更是將中英教育的不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中國老師讓學生進行跑步測試,十幾個學生一起跑步,并將每一個學生的成績登記上。跑得最慢的學生一度覺得非常丟臉。其間英國體育老師一直不停地鼓勵他,你很棒,你會成功地跑到終點。
對于中國學生再熟悉不過的鴉雀無聲的晚自習,英國學生更是很難適應。在晚自習,有的學生說話,有的學生不知道干什么。而長達12小時的時間英國學生更是很難接受,在晚自習的后半部分,大多數(shù)學生都睡著了。
在第一集的最后,學生和老師的沖突還在繼續(xù),有的中國老師甚至流下了眼淚。
BBC發(fā)言人:檢驗不同文化的沖擊
節(jié)目播出后,不少中國民眾認為節(jié)目有一定的傾向性,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出中國教育高壓、唯分數(shù)論,而且不把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因素考慮在內。那么片子播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明顯看不出中式教育的優(yōu)勢。”一位北京網友評論。
昨天,BBC新聞發(fā)言人告訴北青報記者,節(jié)目的初衷就是展示中英教育的不同。“多年來亞洲國家在核心課程中打敗英國,我們希望探索中國的教育方法中是否有一些可以轉化到英國的課堂上。”
此次中國化課堂,50個能力不同的學生被安排在一個大班級中,參加四周的“中國課堂”學習。他們每天都要進行包括漢語、自然科學和英語等在內的12小時課程的學習。BBC新聞發(fā)言人介紹,因為博航特學校有相對良好的漢語課程基礎,所以成為這個實踐的樣本學校。“在實際拍攝的過程中,我們會盡量讓學生感覺不到攝像頭的存在,試圖還原學生的真實反映。有的學生覺得中式教育很容易,有的一直在斗爭,這些對于節(jié)目來說很好看。我們希望節(jié)目展示的不僅僅是教育方式的不同,還有文化的不同。這系列的節(jié)目在英國也掀起了很多討論。”
博航特校長:英國學生很享受中式課堂
昨天博航特校長NeilStrowger告訴北青報記者,博航特學校之所以能參加這個項目是學校有著20年的漢語教學經驗,此前也有學生在中國學校交換過。“我們對中國的教育實踐很感興趣,也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感興趣。”
“有的學生覺得中國的教育方式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課堂時間太長了。平常我們的教學時間都是8個小時,12小時讓不少學生震驚。”NeilStrowger說。
NeilStrowger認為,盡管學習時間比較長,但對于學生來說參加到這樣的項目中來是一段非常愉快的體驗,學生們也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NeilStrowger校長介紹,事實上中國老師也覺得整個過程很愉快。一位中國老師還曾寫信告訴他,她非常喜歡學校并且很享受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時間。“節(jié)目結束之后,我們學到很多,相信中國老師也是。”(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