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輔導:托?荚囬喿x背景知識(三十八)
2014-12-25 16:15:35留學網(wǎng)整理
腳尖的藝術
從運動的實際需要來看,腳尖鞋的發(fā)明能夠將舞者身體的重量支撐“面”經(jīng)過若干倍的縮小后變成支撐“點”,從而有效地減小與地面的摩擦力,提高旋轉的速度,造成風馳電掣的效果、超凡脫俗的幻覺,進而更好地為仙凡之戀這類虛幻的芭蕾題材服務。
從芭蕾的本體美學來說,正是腳尖鞋的使用和腳尖舞的技術使芭蕾與其他種類的舞蹈區(qū)別開來。當然這種區(qū)別主要只是對女舞者而言的。與民間舞和現(xiàn)代舞相對而言,芭蕾作為一種高貴的西文古典舞,與日常生活的距離是最遠的。而在生活與藝術這條從標線上,它是最為藝術化的一種舞蹈。
從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來講,芭蕾的動作語言作為一種離生活最遠的舞蹈形式,最適合表現(xiàn)那種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凡之戀的內容,從而完成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
從芭蕾的審美理想來說,腳尖鞋的使用能夠將原本修長的舞者肢體線條進一步拉長,以延伸這種特定的美感,增強了對空間的沖擊力,擴大對空間的占有量,并遠遠超出人體通常解剖結構的比例,加大芭蕾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形象生動地體現(xiàn)出“距離即美”的古典美學原則。
怎樣欣賞芭蕾
傳統(tǒng)的欣賞思路,要求觀眾提前半小時左右到達劇場,以便能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和煩惱統(tǒng)統(tǒng)留在劇場的大門外,然后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劇場這樣一個非常特殊的審美場,F(xiàn)代欣賞思路認為,劇情到底是怎么“寫”的無足輕重,芭蕾舞劇說到底,還是以舞為主,以劇為輔的,否則,怎么解釋芭蕾舞劇中的主演們在跳完雙人舞后,甚至在跳完其中的變奏后,便向觀眾頻頻施禮的現(xiàn)象?
在欣賞芭蕾的過程中,“第六感覺”——動覺應該是觀眾最重要的工具。假如你真的不懂如何去欣賞芭蕾的話,那就什么也別想,只管走進劇場,從“感覺”芭蕾開始做起好了。因此芭蕾觀眾最好輕裝上陣,兩手空空,以便能夠隨時對芭蕾舞者的動作做出自己的、自由的、松弛的和即刻的動覺反應和理解。
芭蕾技術的20條標準:
1、旋轉:數(shù)量和質量的高低是評判芭蕾舞者技術水平高低的核心標準之一,所謂質量,主要指的是旋轉過程中,規(guī)范的舞姿是否走形,空間的定位是否合乎要求,停止旋轉時是否穩(wěn)定如初,是否能自然而然地完成結尾時的固定舞姿。
2、速度:這是衡量芭蕾舞者技術水平高低的又一硬性標尺。速度越快,難度越大,但在有些旋轉和跳躍中,加速則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能使這些動作完成起來更加容易一些。當然,速度的快慢只是一種技術的標準,而非藝術的標準。這里涉及到了“舞蹈的本質更多的還是藝術,而非技術”的總體原則,盡管沒有比較完美和完整的技術,舞蹈也無法成就為藝術。
3、方向:這是判別技術高低的第三條標準。在動態(tài)中變換方向時,要求力度增減得當,而有經(jīng)驗的舞者都懂得,按照圓形的調度轉圈比按照直線的調度轉圈難得多,而女子保持在一個固定點上完成32周揮鞭轉,或男子也在一個固定點上完成幾十個二位旁腿轉,則往往成為衡量舞者技術水平高低的試金石之一。
4、定點看一點:所謂“定點看一點”,指的是舞者在以軀干為垂直軸作急速旋轉時,必須用眼睛盯住正前方的某一點不放,即讓整個軀干和四肢先轉,而將頭部,尤其是雙眼,留在后面,直到整個頭部與身體間的分離程度達到最大極限時,也就是當身體要進行第二次旋轉之前的那一剎那,將頭部和雙眼驀地跟著整個身體的動勢甩過去,并立即以快于軀體的速度,趕在整個身體完成一整圈之前,找到原來的那個視點,然后死死地盯住不放,這是避免舞者頭暈的最好方法。這種作法實際上,就是用建軍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一種靜態(tài)的假象,以利用最短的時間來完成視覺中的這種方向變化,減少平衡器官中的振蕩和變化,避免由此產(chǎn)生的暈眩。
5、變化手臂或腿腳:在旋轉或跳躍中變化手臂或腿腳,是對舞者身體平衡與協(xié)調能力的又一大挑戰(zhàn)。
6、無聲而優(yōu)雅的落地:這應是評判舞者水平高低的又一條標準。
7、跳躍的高度:這當然能夠增加舞蹈欣賞中的熱烈情緒。比較而言,創(chuàng)造絕對高度遠不如在瞬間中保持高度,甚至產(chǎn)生在空中停頓片刻的幻覺那樣難。在專家的眼睛里,創(chuàng)造出這種幻覺是舞者最為輝煌的技藝之一。就在這個瞬間里作為人的舞者,或者說舞者的人性特征,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揚,而大自然的地心引力則受到了最大的蔑視。
8、繃膝蓋:這是芭蕾技術中絕對不可或缺的規(guī)范。
9、繃腳尖:這也是對芭蕾技術完美性的基本要求。
10、高抬腿: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舞者正面對著觀眾時,向兩側高抬腿更能出效果。
11、支撐腿的穩(wěn)定性:完成這個動作的理想化標準,除了膝蓋和腳背需要繃直外,還要求支撐腿如板上釘釘一樣,一動不動。
12、線條: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是舞者肢體線條,一類則是舞臺調度的線條。
13、流暢度:按照中外傳統(tǒng)舞蹈的路子,編舞家和觀眾都習慣于要求舞者動作的線條和舞臺調度的線條暢若流水。
14、雙人舞:包括了托舉、支撐旋轉和平衡三大類動作。杰出的舞伴間的默契除了表現(xiàn)在對雙人舞的常規(guī)動作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外,更表現(xiàn)在絕對的相互信任之上。
15、大群舞:橫豎必須成行,手腳必須到位,動作必須一致,呼吸必須統(tǒng)一,舞句必須流暢,舞者必須協(xié)調。大型的群舞中,每位舞者的個性應該加以最大限度的抑制,以便使整個畫面保持協(xié)調統(tǒng)一。
16、動作干凈準確: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舞者的動作都應是干凈而準確的。
17、舞者在跳舞時,應該表現(xiàn)出充分而優(yōu)雅的自信,尤其是在完成簡單和高難動作之前和之中,不應表現(xiàn)出任何不安來,而應給人如履平地的輕松感和自如感,以及一氣呵成的整體感和舒適感。
18、快感:舞者作為劇場表演藝術家,其天職應該是給觀眾提供快感,但要提供快感,舞者本人必須在跳舞過程中先為自己找到快感。
19、小騙局:當芭蕾舞者在舞臺上未能嚴格按照上述技術規(guī)范,準確地完成各種動作時,會不由自主地作一些小小的補償或調整,行話稱之為“小騙局”。需要向觀眾解釋清楚的是,為了完成某種超出常規(guī)運動范疇的動作,使觀眾產(chǎn)生新奇的美感和快感,采用這種“小騙局”是必要的,而絕對不等于是欺騙觀眾,就象魔術的神奇就在于它的“騙局”一樣。
20、從技術向藝術的大跳:在芭蕾演出中,舞蹈會不斷改變其視點和強度。解決肢體位置和動作規(guī)范的時空力度關系,則是舞者應該在排練中解決的問題。
四個間接判別質量高低的視角:
1、芭蕾舞者的表演是否引人入勝,使觀眾無法懶散地或靠或躺在椅子里,而只能坐在椅子的前半部分,伸直脖梗、睜大眼睛、目不轉睛地看;
2、芭蕾舞者的表演是否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或至少給觀眾留下了從容不迫的印象;
3、芭蕾舞者在表演中,是否達到了忘卻細節(jié),只管順著動作本身的邏輯向前發(fā)展之境界;
4、芭蕾舞者在表演中,是否留下了只管帶著身體在空間中運行,而忘卻了一切世俗間的煩惱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