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大高校啟動2012年內(nèi)地招生計劃(3)
2012-01-10 13:42:43新京報
元旦前夕,記者專程赴香港,參觀和采訪了香港科技大學的校園生活以及在這里學習的內(nèi)地學生。他們以非常迅速的態(tài)勢融入了香港校園,成為了港校中的重要力量。一位常年在香港執(zhí)教的內(nèi)地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港校其實是一個“中轉(zhuǎn)站”的角色,學生們?nèi)?ldquo;中轉(zhuǎn)站”目的要明確,那就是為了走得更遠。
學校里的“大食代”
學校不限制校外人士用餐,并且價格相對便宜,所以,周圍的居民也常常一家人在校園餐廳聚餐。
香港科技大學背山臨海,整個校區(qū)就建在九龍清水灣的山上。從學校主樓的平臺向下看,藍天大海,遠處漂著幾艘游艇,一些學生散坐在圖書館外的露臺上看書。
港科大主樓中的超市里異常熱鬧,兩個收銀臺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來自北京的小孟與三兩個同學正在用英文討論白天的課程。普通話、粵語、英語在超市里此起彼伏,大家都見怪不怪。
超市外面就是學校的餐廳,分為7層,每層都不一樣,有大排檔、有茶餐廳。學校不限制校外人士用餐,并且價格相對便宜,所以,周圍的居民也常常一家人在校園餐廳聚餐。餐廳里,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包括麻辣燙、擔擔面這樣的小吃。用餐時間,每個檔口都會有醒目的招牌和廣告,就像北京商場中的“大食代”。
語言并非過不去的坎兒
內(nèi)地學生“剛開始不習慣用英文思考問題,不過慢慢就好了”。
對于小孟來說,生活中最大的不習慣是氣候,濕熱的天氣與北京反差很大。相比之下,語言只能排在第二位。
“我英語一直很好,課余時間沒斷過補習,所以聽課和會話不是問題。”畢業(yè)于北京海淀區(qū)某知名高中的小孟從初一開始,每年都會隨父母出國旅游或是短期游學,還參加過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比賽等。這些活動和經(jīng)歷對后來應(yīng)對港科大的面試起到了作用。
進入港科大之后,雖然粵語仍是第一“民間”語言,但學校是全英文授課,所有的同學和老師都會在正式場合使用英文,所以對于高分錄取的內(nèi)地學生來說,語言并非過不去的坎兒。不過,也有一些內(nèi)地學生“剛開始不習慣用英文思考問題,而是在心里先用中文思考,再用英文表達,這樣就會顯得反應(yīng)比較慢,不過慢慢就好了”。
來到港科大,小孟發(fā)現(xiàn),這里的學習水平判斷標準與內(nèi)地極為不一樣。一個學生最后的成績好壞不僅僅是考試決定的,平時表現(xiàn)也很重要,有時會占到70%的比重。“比如平時的小組討論、學科報告或是你的閱讀心得,這對你的成績都非常重要”,小孟說,在這里,最大的感受是學習要靠自己,爭取機會也要靠自己。
參加研究的本科生
“自己找教授談,雙方都覺得比較合適就加入了本科生研究計劃。”
小孟班上有個來自廣東的女孩林橋津,女孩子介紹自己的時候會說“劍橋的橋,牛津的津”。林橋津現(xiàn)在是班上最優(yōu)秀的學生之一,大一就參加國際比賽并且拿到金牌,?專門對她進行過專題報道。
大二時,林橋津就進入教授的實驗室參與高水平實驗,“自己找教授談,雙方都覺得比較合適就加入了本科生研究計劃”,下個學期,林橋津要作為交換生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林橋津認為,這是實現(xiàn)自己去美國讀研的關(guān)鍵一步,趁著做交換生的機會也可以好好了解一下這座美國名校,而且,港科大有不少教授都來自這所學校。
“能在本科的時候就進入這么好的實驗室,這在其他大學很難想象”,林橋津認為這是自己在港科大受益最多的地方。對于很多人擔心的語言問題,則被她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第一年專業(yè)課不多,英語課程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第一年教授也不會用很難的詞匯,所以來自內(nèi)地的同學不需要擔心”。
用活動換宿舍
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情況作為第二學年之后獲得宿舍床位分配的重要考慮指標之一。
港科大學生社團的自治能力也讓小孟覺得“很開眼”。有一次,小孟到餐廳吃早點,發(fā)現(xiàn)餐廳外墻貼滿了學生社團抗議學校擅自上漲宿舍管理費的“大字報”,校方也并沒有派人去撕掉這些大字報。另外,港校之間的學生活動也都是依靠學生自己組織,比如正在舉行的港校舞蹈巡回賽,就是完全由學生負責,而校方毫不插手。
港科大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課余活動,并且將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情況作為第二學年之后獲得宿舍床位分配的重要考慮指標之一。“大家都知道,香港寸土寸金,每個學校的宿舍都不夠用,”小孟解釋,學校為所有非本地的本科生提供頭兩年的宿舍,之后就要由學生自己申請,學校會進行統(tǒng)一的審查和安排。
對于像小孟這樣的內(nèi)地學生,入住學校宿舍當然是首選,所以,參加學校的網(wǎng)球、社交舞等社團活動不僅讓小孟結(jié)交了很多朋友,還讓他的宿舍申請積分穩(wěn)步增加。
對話
內(nèi)地學生是最好的學生
●張明杰,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本科生研究計劃”教授之一
記者(以下簡稱記):能簡要介紹一下“本科生研究計劃”嗎?
張明杰(以下簡稱張)香港科技大學的“本科生研究計劃”是一項非常吸引學生的本科生培養(yǎng)計劃。學校為此投入100名教授,對300名本科生進行科研方面的培養(yǎng)。不少來自內(nèi)地的學生入選這項計劃,并且成為實驗室里的佼佼者。內(nèi)地學生很聰明,他們帶動了本地學生的聰明和用功。
記:如何挑選學生,考試分數(shù)很重要嗎?
張:我們一般在本科生入校第二年時選拔,先看成績單,中游以上就可以。然后我會跟他聊天,看他對此有沒有興趣。我們必須要知道學生在想什么,也必須讓學生知道我們在想什么,互相了解和理解。
本科生進實驗室的條件很嚴格,但是一旦選進來之后參與度很高。在條件一流的實驗室,本科生可以跟著研究生、博士后一起討論做實驗,這些經(jīng)歷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用的。
記:你認為什么樣的學生適合來港讀大學?
張:那要看你的目的和你的發(fā)展計劃。要是打算以后在香港或是國際上發(fā)展,在香港讀書比較好;如果是計劃在內(nèi)地發(fā)展,在北京、上海讀書就沒問題。
記:很多人都很關(guān)注兩地教育的不同,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張:內(nèi)地的學生差不多就是一個國家最好的學生。但是,內(nèi)地的教育,讓你去考試,考好了你才是好學生。
在港科大,雖然我是一名教授,可是不管我的研究多忙,我都要去教本科生。在這里,不管(教授)有多牛,都要給本科生上課,并要投入全部精力,F(xiàn)在內(nèi)地愿意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越來越少,這是我自己很擔心的現(xiàn)象,好的學生沒有好的老師去教,這是很大的浪費。
建議
用英文思維來表達
在多所港校的招生說明會上,有關(guān)負責人都會強調(diào),高考分數(shù)只是一個依據(jù),并非錄取成功的保障。“老師看重同學的心理素質(zhì),應(yīng)對與溝通能力,對自身的了解,以及對各類不同事物的興趣、看法與見解。”港科大負責大學拓展的副校長翁以登表示,面試時,同學闡釋理念觀點立場要言之有物,條理清晰,有邏輯性。在小組討論的互動中,展現(xiàn)自己,尊重他人。
某教育機構(gòu)北京學校中學部主任助理介紹,港校面試題目類型、內(nèi)容都有趨同性,一般都是根據(jù)時事、政治、網(wǎng)絡(luò)話題進行題目設(shè)置。這就需要學生平時要了解相關(guān)的事情,同時能夠運用英文思維來表達。
“內(nèi)地教育沒有鍛煉邏輯思維和口語,所以有些沒有受過專門培訓的學生會說不上來,一般來說如果學校社團活動比較活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就比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