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詩歌選修之《蜀相》與《書憤》測試題(3)
2011-09-07 18:26:26百度文庫
3、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答:"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4、《書憤》一詩抒發(fā)了詩人既"悲憤"又"豪壯"的思想感情,詩人是怎樣將這兩種感情抒發(fā)出來的?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全詩雖通篇不見"憤"字,但細細品味,其憤慨之情無處不在。首聯回憶過去,塑造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寫其欲圖恢復失地,"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出了詩題中的"憤"字,形成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頷聯用六個名詞組成,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zhàn)爭畫面,這聯承接"氣如山",將詩人的報國愿望渲染得更加鮮明,再次突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與首聯相比,悲憤之情更加強烈。頸聯從回憶到現實,詩意轉為悲涼,一"空"一"已"互為映襯,有著無限沉痛與悲憤。尾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憤中蘊藉著豪壯之情。
5、本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答:(1)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遠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2)用典明志,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于非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二、比較閱讀
聯系社會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較陸游《書憤》和杜甫《蜀相》,說說它們有哪些異同。
答:1、社會背景:離亂時代
2、作者經歷:晚年之作 胸懷大志 不得重用--(創(chuàng)作時間、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諸葛亮: 杜甫--忠心、功績 (慨嘆) 陸游--矢志不渝(羨慕)
4、個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曠古悲涼)(壯志難酬) 陸游--渴望北伐復國 (建功立業(yè)) --(陸游以諸葛自況,渴望建功立業(yè))
補注:作此詩時,陸游已是61歲的老人。此時他已罷官6年,只掛著一個空職蟄居故鄉(xiāng)。直到作此詩,才因任權知軍州事(暫時主持地方軍隊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總結:
表達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陸游--用典明志
作品風格:杜甫--沉郁(深沉蘊藉)
陸游--(悲憤)悲壯-- 因此基調悲憤,然而并不絕望,蘊藉著豪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