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教授揭秘:關于臺灣高校你所不知道的事
2011-08-12 11:24:31海峽導報文章作者:沈曉麗 任輝
據(jù)媒體報道,今年臺灣共有87所高校首次面向大陸6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的應屆高考生招生,最后確定錄取大陸考生1015人,但實際報到確認者為742人,有273名考生選擇了放棄。其中,福建省共有199名考生將赴臺讀大學,是大陸六省市中錄取人數(shù)最多的。199名考生中,廈門考生最多,為68人。
對于臺灣高校,大多數(shù)的大陸學生仍覺得陌生。
蘇新春,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語言學專家。今年2月到7月底,他受聘為臺灣中央大學客座教授,講學半年,還受邀到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淡江大學、臺北大學等多所高校做報告。利用這次機會,他來了一次臺灣高校“走透透”。這月初,他回到廈門,向導報記者講述了他眼中的臺灣高校。
“點書”制度,自學經典
你知道什么叫“點書”嗎?“點書”制度在臺灣高校的中文系很普遍,不過,作為一名大陸來的中文系老師,蘇新春還是第一次聽說。
“點書,其實是讓學生用‘句逗’的方式,自學經典。”蘇新春說,在臺灣中央大學,“點書”是學生在校幾年中必須要完成的一項自學任務,書籍在指定范圍內自選,以儒家經典居多。在他任教的那學期,就有學生選了《楚辭》、《史記》、《詩經》等書籍。
“點書”具體流程如下:先由學生選書,每部書都有指導老師,由對該書有較深研究的專任教師擔任。在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有一個小組。每10位本科同學組成一個點書小組,每組同學所選的書并不一樣。每個小組配一位“小老師”,作為點書助理,平時負責收集同學點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組織匯報、交流,檢查點書實施和進度。學生要在原典上直接標點,因此一般都是自己購買書籍。
在蘇新春看來,在傳統(tǒng)小學體系中,為了熟悉典籍,“點書”是一項不錯的制度設計。課外的粗讀與實讀,可以為課堂上的精講精讀打下基礎,而不致細講百遍,仍然是原書不見。
大學圍墻,圍而不“圍”
大學圍墻有學問,圍而不“圍”,讓蘇新春印象深刻。
“臺灣的大學校園都有圍墻,也有校衛(wèi)隊,校衛(wèi)隊的名字起得比大陸的要嚴肅,叫駐警隊,可這兒的門衛(wèi)似乎并不管人。”蘇新春說,他去過10多所臺灣高校,進出校門從沒受到問詢,當然更沒有被要求出示證件。
由于喜歡打籃球,到了節(jié)假日,蘇新春見識了臺灣高校的另一番熱鬧。“在臺灣中央大學,到了周六與周日,校園就換成了另一種熱鬧,到處是三五成群的家庭游場面。有來散步的、觀鳥遛狗的、放風箏的、打棒球的……校園全然是一座公園。”
蘇新春坦言,剛開始他也犯嘀咕:“為什么市民進校園門衛(wèi)不管,難道校方不擔心安全、不怕財物失竊?衛(wèi)生怎么辦?”后來,打球時,球友答復他說:“我們是納稅人,學校怎么會不讓我們進來。”那一刻,蘇新春終于明白,原來臺灣大學是徹底向社會開放了。
人多粥少,住宿“抽簽”
在大陸高校,在學校住宿是天經地義。不過,蘇新春發(fā)現(xiàn),在臺灣,大學生能住上學校宿舍的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都是要自己解決,或是回家住,或是在學校附近自己租民房。
“學校的學生宿舍樓普遍較少,加上也沒有‘管’學生的任務。一般是一年級的新生住校比例高些,老生住校比例很低。”蘇新春說,人多粥少,解決的方法大都是用“抽簽”來解決,學生也覺得最公平。
蘇新春說,學生自己住校外,對學生的自律要求高。學校基本上沒有大陸高校普遍擁有的“行政輔導員”那樣一支隊伍,一般由職階低些的專任老師來兼顧,相當于大陸高校的“導師”或“班主任”。
高校“聯(lián)合”,資源共享
早幾年,并校在大陸十分流行。蘇新春說,臺灣高校也有并校,但是并不同于大陸的“合校”。在臺灣,有所大學叫臺灣聯(lián)合大學,由在新竹的臺灣交通大學、臺灣清華大學,桃園的臺灣中央大學,以及臺北的陽明大學聯(lián)合組建。大陸高校“并校”多是實體合并,但這四所高校雖聯(lián)合,卻仍是獨立辦學。
“聯(lián)合,最大的目的,是實現(xiàn)了資源共享。”蘇新春說,在這四所學校之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學校借到另一所學校的圖書,而且直接在本校還書就行。四所學校雖分設在三個不同的城市,但每天都有四五趟公交往返于這幾所學校之間。
蘇新春發(fā)現(xiàn),兩岸的高校,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培養(yǎng)目標。“臺灣高校的理念是‘培養(yǎng)杰出人才、服務社會、推動經濟發(fā)展’,這和大陸是很相似的。”而另一個相似之處是,也重大學排名。蘇新春說,在臺灣,也有類似于大陸“985”、“211”這樣的項目,臺灣“教育部”實施了“5年500億”的大投入計劃,能獲得資助的都是重要大學。能否入圍,及獲得資助金額的多少,成為衡量臺灣大學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招收陸生,臺高校有需求
“臺灣高校首招大陸生,并不太理想。”在蘇新春看來,原因大體有幾方面,一是限制太多;二是好的學校開放不多,公辦院校也沒對本科生開放。
蘇新春說,目前臺灣共有高校160多所,其中公辦院校50多所,民辦占大部分。由于學校比較多,人口比較少,很多高校,特別是職校招不到生,面臨“吃不飽”的局面。“開放陸生來臺,對這些高校的生存至關重要。”蘇新春說,他經常在報紙、電臺節(jié)目中看到臺灣職校的校長呼吁放開陸生來臺。
在蘇新春看來,隨著兩岸經濟、學術、教育等方面的依賴程度和了解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高校開放陸生來臺是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