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緣何成為富家子弟揚威集中地?
2009-10-16 10:01:22中國新聞網(wǎng)
近日《人民論壇》刊載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關于高校校園里的“炫富文化”由來已久,大學是孕育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圣潔殿堂,理應遠離浮躁、功利、庸俗與低級趣味。但受世俗的沖擊,種種炫富現(xiàn)象時下在高校已是屢見不鮮,強勁地刺激師生的眼球,也損傷了高校的形象。
署名為彭光芒的文章指出,對那些“炫富”的孩子,還是應該多一份寬容和耐心,允許他們有一個在大學精神 “涵化”下逐漸成長、成熟的過程。比這群小孩子炫富擺闊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炫富現(xiàn)象”的復雜社會心態(tài)。
文章指出,“炫富”雖然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但沒有充足的證據(jù)表明在校園里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首先,“炫富”目前尚未成為大學校園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炫富”群體,即所謂“富二代”,在大學校園中還只是模糊的身份描述,更多地帶有修辭色彩。其次,“炫富”目前尚未成為大學校園里被認同的價值追求。同時,出于文化的敏感,我們又確有必要對已經(jīng)存在的大學校園“炫富現(xiàn)象”保持適度的關注,尤其是要審視這種與大學精神格格不入的東西對大學特質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文章稱,大學“炫富現(xiàn)象”有其社會背景。今天,一方面是巨量的財富高度集中于少數(shù)人手里,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財富高度分散于多數(shù)人手中。這種兩極分化導致的貧富差異,使社會分層十分明顯,而不同階層之間存在著文化、信息、生活方式、人際交往諸方面的隔膜。富裕群體在他們那個圈子里每天過著優(yōu)越甚至奢華的生活,但并不為非富裕群體的人們所知,因而也不被認為是“炫富”。只有在某種貧富“交集”的特殊環(huán)境,富者才因周圍貧者的烘托而變得“炫目”。大學就是這樣的環(huán)境。
文章稱,我們必須站在最原初的角度審視大學的本質和大學的精神,以確保大學不在炫目耀眼的財富符號中迷失方向。當然,更重要的是大學有責任堅守自己的精神,幫助每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健康人格、高尚情操、遠大志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君子和大丈夫。
文章稱,大學精神要發(fā)揮阻擊炫耀文化的功效,必須探討三個主要問題:一是科學辨認敵人——炫耀文化的本質和主體;二是阻擊炫耀文化的能力評估及其建設;三是探究阻擊炫耀文化的現(xiàn)實路徑。緩解和根除炫耀文化,有過或左或右的、或積極主動或消極被動的、或物質的或精神的措施,但卻沒有明顯效果。應該說,炫耀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釜底抽薪之策,即必須從精神層面和價值觀上進行根治。大學精神與炫耀文化天然敵對,大學精神應為其中的一劑良藥。
署名為鄧希泉的文章指出,大學理應承擔起阻擊炫耀文化的重任。大學一直被譽為社會良心、人間凈土和人類精神存續(xù)發(fā)展的母體,是人類知識的生產(chǎn)地和傳播場,更是人類自由、正義、公正等終極精神的保有者和繁殖體。大學通過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符合社會期待并深得大學精神之三昧的知識青年,在知識改變命運過程中承擔著越來越關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不是炫耀文化的肇始地,也不是炫耀文化的繁殖場,更不是炫耀文化的溫柔鄉(xiāng)。大學必須保持對炫耀文化以較強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但是,大學新生報到集中出現(xiàn)的炫富、炫官現(xiàn)象,表明大學正在由炫耀文化的邊緣地帶進入侵蝕和蔓延的中心。這不僅強烈沖擊著公眾敏感的神經(jīng),更是對廣大公眾將大學視為社會凈土之期盼的蹂躪。大學,沒有理由不對炫耀文化作出積極的正面回應。
推薦閱讀:
解讀90后大學生的心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