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思想政治電子書:人教版普高課標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選修2教師用書 專題二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09-09-14 15:24:49
高一思想政治電子書:人教版普高課標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選修2教師用書 專題二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專題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偉大貢獻,因而,本專題的重點,應該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主要觀點。學生把握這些重點問題,要依據(jù)教材。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問題。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及其偉大意義
進入19世紀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fā),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為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揭示其發(fā)展趨勢提供了可能性。19世紀上半葉,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fā)表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在歐洲的發(fā)達國家已經提到了首位,工人運動呼喚科學理論的指導。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和19世紀三四十年代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論主張,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誕生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
1842~1843年,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遇到了對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困難。這是馬克思研究經濟問題最初的動因。自此以后的40年里,他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寫作《資本論》,直到生命的最后。馬克思寫作和出版《資本論》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充滿艱辛和斗爭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疾病、貧困、親人的去世、統(tǒng)治階級的不斷驅逐和迫害以及繁忙的社會活動常常困擾著他。他以真正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頑強刻苦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才最終達到了自己預期的目的。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誕生是人類經濟思想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性變革。它不僅使勞動價值論進一步科學化,而且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實現(xiàn)了經濟學研究對象和方法的變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趨勢,而且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這對于無產階級認清自己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2.商品的二因素與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因素。物品的有用性即它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這種屬性,便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商品的自然性質決定的,因而使用價值是產品的自然屬性,它是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的使用價值又是交換價值從而也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和本質屬性。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體。這種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一種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它就是無用之物,無用之物不可能有價值,因而不會成為商品;有些東西雖然有使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不具有價值,也不是商品;還有些東西是勞動產品,又有使用價值,但不是用于交換,也不是商品。所以,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二因素的對立性表現(xiàn)在:無論是對商品生產者來說,還是對商品購買者來說,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能同時兼得,要取得一方就必須同時讓渡另一方。解決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的關鍵是商品順利通過交換。
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生產不同使用價值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形式的勞動,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抽象勞動是指撇開勞動的具體特點的沒有質的區(qū)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具體說來,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由馬克思首先創(chuàng)立的。這一學說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這是因為:第一,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第二,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第三,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解決政治經濟學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的基礎。
3.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及其意義
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發(fā)現(xiàn)之一。這一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和剩余價值的分割三部分內容。
剩余價值的生產理論認為,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不是一個簡單的價值形成過程,而是一個價值增殖過程,即超過了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雇傭工人的一個工作日,勞動時間分為兩個組成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雇傭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形成的價值等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形成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剩余價值。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的基本方法有兩種:一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即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的方法;二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即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情況下,由于科技進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必要勞動時間縮短而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的方法。
剩余價值的實現(xiàn)理論認為,產業(yè)資本在它的一個運動過程中,要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分別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式。資本循環(huán)要順利進行下去,其三種形式必須在空間上并存,三種形式之間的轉化在時間上必須同時進行。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huán),叫資本周轉。商品生產的周期、企業(yè)內部管理狀況、市場供求狀況以及生產資本的構成都是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在資本完成一次周轉獲得的剩余價值量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周轉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剩余價值總量。在社會化生產條件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要順利進行下去,要求不同部門之間、生產和消費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剩余價值的分割理論認為,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要在不同的資本家集團之間進行分割。產業(yè)資本家獲得的企業(yè)利潤、商業(yè)資本家獲得的商業(yè)利潤、借貸資本家獲得的利息、銀行資本家獲得的銀行利潤以及土地所有者獲得的資本主義地租,最終都來自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也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同時還包括了一些反映社會化生產一般規(guī)律的內容。
4.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及其意義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一種過剩。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fā)的根源。
經濟危機給生產帶來的破壞,使社會化生產所需要的比例關系強制性地得到調整,從而使資本主義再生產進行下去。由于經濟危機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此,會導致經濟危機的再次爆發(fā)。
由于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fā),資本主義再生產不斷被經濟危機所打斷,從而呈現(xiàn)出周期性。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周期包括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四個階段。
在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周期中,固定資本的大規(guī)模更新既使資本主義經濟走出蕭條,步入復蘇,又為下次危機的到來準備了物質條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fā)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揭示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趨勢。
5.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fā)的物質基礎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是和固定資本的大規(guī)模更新聯(lián)系在一起的。首先,固定資本更新是經濟危機走出蕭條、走向復蘇的物質基礎。當處于蕭條階段時,那些熬過了危機階段、力圖早日走出蕭條狀況的資本家,往往通過更新固定資本,投資于新的更高效率的機器設備來求生存、求發(fā)展。這樣,在蕭條的中后期,全社會范圍內就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固定資本更新。其次,固定資本更新是經濟發(fā)展實現(xiàn)高漲、導致危機的物質基礎。這種集中更新固定資本發(fā)展生產的行為,又為下一次的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埋下了伏筆。所以說,大規(guī)模固定資本更新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fā)的物質基礎。
2009-07-30 人教網(wǎng)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