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里農民眼中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化感想作文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30 20:30:56
1978年以來,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溫嶺與全國各地一樣,經濟快速增長,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尤其是廣大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逐步實現了由溫飽型到小康生活的轉變。我作為親歷者見證了這一轉變,而我家的巨大變化正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矚目成就的一個縮影。
“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還記得改革開放前,村民們主要靠種植“一年兩熟”的水稻及小麥等農作物維持生計,那時生產水平和技術相當低,以水稻種植為例,現在每畝產值至少有600公斤,但以前每畝卻只能收成250公斤左右,僅相當于現在的一半。糧食緊缺,很多人都吃不飽,當稻谷青黃不接時,大部分家庭的米缸已經是“底朝天”,都要讓小孩到住在城市的親戚家借米,但也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大人們餓得手腳浮腫,小孩一個個發(fā)育不良。大家吃都吃不飽,根本就無暇顧及小孩讀書的問題,許多孩子很小就綴學,到田里幫家里干活,因為沒有知識,長大后也只能以務農為生,被束縛在土地上。30年前,我與中國億萬農民一樣生活在貧困之中,連基本的溫飽問題也難以解決。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國家開始允許群眾外出務工,一時間許多農民紛紛外出,尋找機遇。同時在農業(yè)上打破了生產隊“大鍋飯”體制,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我選擇了繼續(xù)從事農業(yè)生產。在這一時期,我家在按國家規(guī)定上交定購糧、保障全家的基本生活后,糧食已經開始出現富余。1985年,國家落實林權,明確林木可以繼承,我和其他村民一樣,開始在承包山上大量植樹造林。緊接著我著手從單一的種植糧食作物生產,到糧食產物、經濟作物和水產養(yǎng)殖業(yè)相結合的多元化生產方式……改革開放30年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相繼實施,一幢幢樓房在農村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農村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農民的生活日新月異。
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后,改革熱潮勢如破竹,全國各地你追我趕,競相發(fā)展,發(fā)展步伐明顯加快,尤其是廣東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發(fā)展迅猛。34歲的我也毅然南下廣東,投身中國改革的前沿,6年的打工生涯讓我賺到了第一桶“金”,也積累了創(chuàng)業(yè)技術的第一桶“金”。1998年,國家開始大力發(fā)展民營經濟,鼓勵人民投資創(chuàng)業(yè),我立即結束打工生涯回到家鄉(xiāng),投資12萬元,開辦了建材廠,并獲得了良好收益。
進入21世紀,黨的惠農政策接二連三:免征農業(yè)稅、糧食直補、退耕還林、新型合作醫(yī)療、教育“兩免一補”、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相繼出臺,讓我一家人又得到了更多的實惠。改革開放30年,我從食不裹腹到豐衣足食,從低矮的茅草屋搬進了漂亮的小別墅,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各地農村舊貌換新顏,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足以印證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充分說明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正確的、英明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中國過去30年的快速發(fā)展,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抉擇。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