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為何難以吸引大學生
2009-08-29 14:40:53網絡資源
號召大學生下基層、到農村,必須打破他們的戶籍顧慮,讓他們看到扎根農村的希望所在,而不是將其當作就業(yè)的臨時緩沖。
大學生就業(yè)遭遇“寒流”。來自廣東省教育廳的信息顯示,廣東33萬今年7月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中,仍有30萬沒有找到工作!截至3月10日,廣東省高校本
科畢業(yè)生簽約率為7.61%、?飘厴I(yè)生的簽約率為8.43%、研究生的簽約率為14.87%。
數字堪稱“觸目驚心”。廣東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情況恐怕也好不到哪去,甚至只會更差。各地也是想方設法,支招出策,廣東高校發(fā)起“就業(yè)總動員”,省教育廳則提出要擴大大學生下基層人數,千個試點村擬聘大學生任“村官”。
在當前的大背景下,號召大學生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到中西部落后地區(qū)去,或許是大學生就業(yè)的出路之一。以廣東為例,在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每年需要吸收的師資大約有1萬人左右。為此,廣東還專門出臺規(guī)定,高校應屆畢業(yè)生如選擇到農村任教,每人每年可獲得6000元的上崗退費。至于村官,相信也能為大學生提供不少的職位。
農村天地廣闊,與其在城市失業(yè),在農村謀得一份工作倒也是不錯的選擇。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一方面貧窮地區(qū)的農村中小學難以吸引大學生來從教,另一方面,村官也難留大學生的心。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不摸清原因,現在的“上山下鄉(xiāng)”就解決不了大學生就業(yè)問題。
無論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還是村官,對于大學生來說,多數是視為跳板,像做村官的大學生就是沖著今后優(yōu)先轉成公務員的許諾。再加上城鄉(xiāng)戶籍的二元分治,使得大學生根本不愿意和農民一起待在農村。這就需要我們深思,號召大學生下基層、到農村,必須打破他們的戶籍顧慮,讓他們看到扎根農村的希望所在,而不是將其當作就業(yè)的臨時緩沖。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準,把小學、初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分別提高到300元和500元”的施政目標。換句話說,現在的農村中小學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數。投入的不足大大限制了農村中小學老師的需求量,同時也影響了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越是貧窮的地區(qū)越需要公平的教育,因而,為了吸引大學生到農村任教,不妨在社會保障上給大學生更多的傾斜,以高出當地生活水準的標準,讓他們享受公共財政的陽光,比如醫(yī)保、養(yǎng)老保險。
對于村官,既然很多村官大學生奔著公務員的名義而去,不如大膽地嘗試將村官納入公務員系統(tǒng)。有了公務員的名分,大學生村官才能真正發(fā)揮管理的作用,在提高農村整體水平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農村中來。
吸引大學生到農村來,在解決大學生就業(yè)之外,其積極意義還在于在農村和公共財政之間建立一個良性循環(huán),讓公共財政的陽光照進農村。特別是在農村邊緣化傾向越來越顯著之際,尋找一個大學生和農村的結合點無疑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