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中的3個“不可思議”
2009-08-28 22:25:00網(wǎng)絡(luò)資源
不可思議:沒有生命的“另類”伙伴
他怎么了?
寶寶經(jīng)常跟各種玩具聊天,爸爸媽媽教育寶寶的話、爸爸媽媽給寶寶講的故事,寶寶都會一股腦兒地拿來講給它們。每次他都聊得津津有味,好像這些“好朋友”真的可以聽懂似的。
你應(yīng)該知道:
與玩具、桌椅、衣服等各種非生物物品說話是孩子進(jìn)行社會交往的一種方式。有了一些這樣的親密朋友,孩子可以向它們表達(dá)自己的想法,也是孩子的一種心理加工過程。
從1歲半開始,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詞匯來表達(dá)自己。而這時候,他也開始接觸各種各樣美麗的童話故事,他會期待這些想象的事物可以出現(xiàn)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另外,有時候孩子也會把身邊非生命的東西想象成自己,跟自己進(jìn)行對話。
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說,這都是孩子語言、想象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發(fā)展的一種標(biāo)志,同時父母也要去關(guān)注孩子與非生物的對話中都在說些什么,猜猜他的小心思。
著力點:
給他表達(dá)的空間
瞧,壯壯又把自己的各種玩具搬出來開始演講了,壯壯把這些玩具想象成是動物開大會,各種動物在比試武功,真是個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給孩子空間,讓他去自由想象,媽媽不妨忙忙自己的事情,讓孩子陶醉其中吧!
了解背后的心理含義
中午蕾蕾不好好吃飯,還把勺子扔在地上,被媽媽狠狠批評了。吃完飯,蕾蕾就對小熊拉開了架勢,看來小熊也是一個不好好吃飯的典型。蕾蕾原封不動地用媽媽批評自己的話批評了小熊,聲色俱厲。沒想到的是,蕾蕾批評完小熊,又抱起小熊親了起來,眼里飽含著委屈。
孩子有時候跟非生物說話是想表達(dá)自己的一種情緒,表達(dá)對媽媽的不滿。但是最后一個溫暖的動作無疑證明了蕾蕾需要媽媽的理解,需要媽媽的擁抱。
尋找真實世界的伙伴
與非生物伙伴的交流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同時,我們也要引導(dǎo)孩子去尋找真實世界中的伙伴,F(xiàn)實中,孩子與小伙伴的交流是雙向的,孩子需要理解別人與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同,小伙伴不可能像玩具一樣永遠(yuǎn)不言不語地接納自己,他們之間的摩擦和碰撞會讓孩子學(xué)會如何更好地與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