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多是吃出來的
2009-08-27 21:28:14本站原創(chuàng)
俗話說“病從口入”,以前是指引發(fā)傳染性疾病的病多是由于吃了不衛(wèi)生食品所致。然而,營養(yǎng)學專家們一致認為:目前引發(fā)我國居民死亡的前三位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系統(tǒng)疾。┲械那皟晌慌c膳食結構不合理有明顯關系,也就是說:心腦血管、腫瘤、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大多是吃出來的!
動植物均衡的膳食才是健康合格的膳食結構
膳食結構是指膳食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根據動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當今世界各國的膳食結構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1、動植物均衡;2、高動物、低植物;3、高植物、低動物。高動物、低植物膳食,膳食質量好,但常伴有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是誘發(fā)肥胖病、心血管病、癌癥(癌癥食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高植物、低動物膳食,膳食質量差,蛋白質、脂肪攝入量低,是發(fā)生營養(yǎng)缺乏癥的重要原因。只有動植物均衡的膳食才是健康合格的膳食結構。
動物性食物增加慢性病隨之增加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居民的膳食結構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動物性食物增加,植物性食物下降,脂肪攝入量增加,碳水化合物下降,與此相伴而來的則是相關的慢性病隨之增加。
預防慢性病應調整膳食結構
有關專家針對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變遷和健康、疾病狀況,制定了目前的膳食結構調整方案,“穩(wěn)定糧食,保證蔬菜,增加奶類,調整肉類”。
穩(wěn)定糧食
從現代營養(yǎng)學觀點來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可以避免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三高一低”(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的缺陷,對預防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有益。所以,在膳食中,糧食的消費不能再降了。
保證蔬菜
蔬菜是維生素C、胡蘿卜素及多種礦物質的重要來源,在體內有多種功能。特別是近年來對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抗氧化作用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一般認為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水果食品),對預防癌癥和心血管病有好處。
增加奶類
奶類是優(yōu)質蛋白質和鈣的重要來源,特別是鈣,不僅含量高,而且吸收、利用率也高,對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阻止中老年的骨質疏松有重要意義。
調整肉類
即調整肉食結構。中國人絕大多數食肉以豬肉為主。而豬肉與禽肉相比,蛋白質含量較低,脂肪含量較高。因此,應調整以魚肉禽肉為主的肉食結構。
專家強調,保持我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基本特點,又能提高膳食質量,特別是蛋白質和鈣的數量和質量,還能防止“三高一低”膳食的缺陷,既能預防營養(yǎng)缺乏病,又能預防慢性病,應予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