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狠話從寶貝嘴邊溜走
2009-08-26 22:06:34本站原創(chuàng)
“我踢死你!”“我揍死你!”當這些“狠話”從天真無邪的寶貝嘴里蹦出來,難免讓我們做父母的聽得毛骨悚然。怎樣幫助寶貝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一封媽咪來信引發(fā)的問題
一位媽咪的來信中寫到:
女兒妮妮2歲10個月了,性子比較急而且很有攻擊性。
我們有時讓別的小朋友還擊她,想讓她體會一下被攻擊的滋味?墒悄菽菘偸且贿吙抟贿呎f:“我用棍子把他們打得稀巴爛!”平時一有不太滿意的地方就大喊大叫,用一些話如“你這個笨蛋!”“把你打得亂七八糟!”等等來發(fā)泄她的不滿。
這種現象常?梢砸姷剑踔劣械膶氊惐饶菽菡f話還“狠”,如“踢死你!”“揍扁你!”“你不想活了?”等等。漂亮的寶貝說話卻這么難聽,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寶貝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狠話”出自一顆無法擺平的心
當遇到挫折的時候,寶貝的攻擊性行為主要有兩種方式: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4歲之前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攻擊方式差別不大,既有可能采用踢、抓、揪、跺、打等身體攻擊方式,也可能采用大喊大叫、惡狠狠地說話等語言攻擊方式,4歲以后,男孩子更傾向于身體攻擊,女孩子更傾向于語言攻擊。
寶貝的攻擊方式和程度雖然不同,但都出自一顆無法擺平的心。當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寶貝采取什么方式自我調整心態(tài),關系到了他的情緒智能發(fā)展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例1:自己不能擺平的寶貝
星星和輝輝在一個房間里玩,星星把汽車開得嗚嗚叫,輝輝想湊過來玩,星星卻不讓。輝輝就生氣了:“你為什么不跟我玩?我要你跟我玩!”他大叫兩聲,星星沒理他。接著輝輝開始搶奪,這一行為的意思是:“你不跟我玩,我偏要玩!我讓你沒法玩!”媽咪過來把輝輝抱走了,但輝輝在媽咪的身上又扭又扯。
例2:自己能擺平的寶貝
夢夢在玩媽咪新買的娃娃,婷婷說:“讓我玩一會兒吧。”夢夢撅著小嘴說:“不!”婷婷自言自語地說:“你不跟我玩,我自己玩。”她自己玩起了過家家,自己樂得有說有笑,夢夢被她吸引走過來了,想跟她一起玩,婷婷不但沒有拒絕和“報復”她,還說了一句:“跟我玩好吧!”相當于用事實“教育”了夢夢。
如上面的兩個例子,同樣遭遇被拒絕的情境,婷婷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技巧要比輝輝高出許多,具有“兒童領袖”的品質,既能鎮(zhèn)定自己也能“收攏”別人,她的快樂感和成就感自然也是輝輝所無法比擬的。
讓寶貝不說“狠話”的教育策略
1. 接納和關懷寶貝的不良情緒
當寶貝出現攻擊行為的時候,媽咪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避免矛盾和攻擊升級。因為寶貝完全處于非理性狀態(tài),這時候批評教育反而使寶貝的反應更糟糕。但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寶貝,媽咪可以用語言接納他,但用語氣拒絕他。媽咪蹲下來跟寶貝平靜地說:“媽咪知道寶貝的心里很難過,但是媽咪不喜歡你那樣說話(或踢打),我們能不能想想其他好辦法呢?”寶貝能讀懂媽咪的語氣和表情,他從媽咪那里既得到了情感支持又受到了理性引導。
2. 不要總是給寶貝找“替罪羊”
寶貝遭受挫折的時候是否采取攻擊的方式,與他的歸因方式有關,如果他總是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向外界,他就容易采取攻擊行為,而寶貝的歸因方式又與家長的引導密切相關。例如寶貝摔倒了,有的家長就使勁跺地、拍桌或踢凳,為寶貝找一個“替罪羊”,其實這是暗示寶貝把過錯轉移到他人或它物身上以取得心理平衡;或者有的家長一味自責都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寶貝,還求寶貝:“你打媽咪(或奶奶)吧!”這時如果寶貝平靜下來,說明他接受了家長的自責和自我懲罰,幫助他找到了心理失調的“替罪羊”。“替罪羊”促使寶貝形成“怨天尤人”的思維方式,寶貝在接受這個“替罪羊”的時候,已經學會了攻擊,長久下去就依賴攻擊來獲得心理平衡。
3. 優(yōu)化和改良寶貝的記憶庫
愛攻擊的寶貝容易記著生活中的不愉快,容易忘卻生活中的快樂,因此他的記憶庫需要優(yōu)化和改良。讓寶貝學會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人和每一物是優(yōu)化寶貝記憶庫的好辦法。例如,有一位媽咪帶著寶貝下臺階,可是臺階太高了,寶貝不敢自己下來,正好旁邊有一塊石頭,寶貝踩著石頭搭個腳,邁下了臺階,這時媽咪對寶貝說:“你要感謝這塊石頭,是它幫助了你。”寶貝蹲下來,摸摸石頭說:“謝謝你!”但是沒有感恩心態(tài)的媽咪可能對石頭的“幫助”無動于衷,如果石頭絆了寶貝一腳,還會幫助寶貝“仇恨”石頭:“都是這個壞石頭,我要把你踢得遠遠的!”這樣處理,寶貝樂是樂了,但是他也因此習得了攻擊不相關因素的行為方式。
4. 避免某些故事刺激寶貝
一個老師讓孩子們編童話,全班大多數孩子編的童話主題都是打打殺殺的“爭斗”和“爭吵”,終于有一個孩子編的童話帶來和平與和諧的空氣,他的故事主人公之間的關系和睦,相互幫助,說話幽默,給老師和全班同學帶來了歡笑。之所以這樣,是現在的孩子看暴力內容的影視片書籍太多,這些故事的情節(jié)依賴于“不打不成交”,結局也依賴于“有輸有嬴”,于是很多孩子模仿這些故事角色的動作、語言和“拼殺”本領,并不知不覺用于理解和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幸運的是,三歲前的寶貝閱讀和收看行為還不是太多,媽咪要及早防范哦,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友好、和善、幽默主題的讀物,陶冶寶貝良好的性情。
5. 教寶貝說好聽的、和善的話語
不讓寶貝說“狠話”,那教寶貝說什么話呢?我訪問臺灣的時候發(fā)現,臺灣人很重視培養(yǎng)幼兒和善儒雅的性格,有些幼兒園的特色教育是營造“鼓舞家園”,培養(yǎng)寶貝“從小到大說好話”,要求寶貝、教師和家長“每天說一句好話,將愛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幼兒園根據寶貝的語言發(fā)展特點和思維水平,向家長和教師推薦了利于寶貝誦讀和學習的100句“好話”。這些“好話”簡短、動聽,既促進語言發(fā)展,又促進人際交往智能發(fā)展,在此向媽咪推薦一些。
三個字的“好話”――
好可愛!好極了!好主意!好多了!真好呀!做得好!非常好!恭喜你!了不起!很不錯!太棒了……
四個字的“好話”――
太奇妙了!真是杰作!那就對了!多美妙啊!我好愛你!繼續(xù)保持。你很能干!做得漂亮……
五個字的“好話”――
做得好極了!繼續(xù)試試看!真令人驚訝!真令人感激!真的謝謝你!你辦得到的!你幫得很對!你真是可愛!你走對路了!記性真好呢!
六個字的“好話”――
那實在太好了!繼續(xù)加油努力!我真以你為榮!我很喜歡那樣!你可以辦到的……
以上好話充滿了友好、致謝、接納、寬容、鼓勵、欣賞等內涵,總是說“好話”,還愁“狠話”不從寶貝的嘴邊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