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練習和答案詳細解析7
來源:高考網(wǎng) 2009-08-18 13:22:03
有些鳥兒我們是看不見的
李城
我的一位鄰居老人說,在沒有留下過汽車轱轆印的地方,會游蕩著一些快樂或者哀怨的幽靈。黃昏時分,如果你穿過一座僻靜的村落,可能就在某個墻角處與他們撞個正著。你雖然瞪大眼睛,卻絲毫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倒是那些幽靈會主動閃開,說,看啊,這個瞎子,他踩著我啦。
雖然我們深感物質世界是不容置疑的,但在真實的生活中,還是寧可相信一些虛幻事物的存在,并在內(nèi)心為它們預留著共同分享這個世界的空間。
一次,我在經(jīng)過甘、川相鄰地段一個名叫木道那的藏族寨子時,一群人正聚集在寨口一棵古楊樹下,群情激憤地呵斥一個小男孩兒。那男孩委屈地抹著淚,手里拖著一把割草用的長柄鐮刀,看上去很無辜的樣子。我覺得那樣對待一個孩子是不公平的,就問其中一位年長的男人,難道他做了什么不可饒恕的錯事了嗎?
那人指指老樹說,你看看吧,他做的好事!
那棵老樹上掛滿了被雨水沖刷得泛白的經(jīng)幡,還涂著不少酥油,酥油上粘著一團一團的羊毛。在一段空白樹干上,有一道刀砍過的痕跡,新鮮的茬口上正在往外流水。原來,拿鐮刀的小男孩路經(jīng)此處,無意地向樹上砍了一下,恰好被大人們看見了。他們認為樹是不能想砍就砍的,何況那棵樹不是一棵普通的樹,而是護佑著地方平安的山神的寄魂樹!
人們說,那傷口不光是砍在樹上,也是砍在山神的身上啊。
我仰頭看著那老態(tài)龍鐘的楊樹,有著枯瘦扭曲的枝干和稀疏的葉片,樹冠上三兩個鵲巢岌岌可危。除此以外,什么也看不出來?晌蚁嘈旁谡永锶藗兊难壑,一定會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些非同尋常的鳥兒棲息于樹枝,它們無形的翅膀鼓動著透明的空氣,正在給整個寨子帶來幸福和吉祥。
是的,在一些偏遠村寨,那些看不見的,或者被我們認為是虛無的東西,仍被供奉在人們心靈的殿堂上,并被敬畏的嘴唇傳誦得鮮活生動。從古到今,那樣的鳥兒一直不知疲倦地飛翔于民間的天空下,因而在青藏高原,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有相對應的神靈,即使那些丑陋的石頭和樹木,也有人一樣的尊嚴和靈性。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事實:即使大片大片的森林被國營林場的伐木工用油鋸剃了光頭,而被村民們保護著的“神山”上,尤其是在寺廟的附近,成片成片的樹木依然茁壯而茂密。
有些東西我們是看不見的,但隱藏于我們的意識里,某種時間便能夠真實地顯示出來。正是這種對自然的神圣感和敬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不斷地使我們放棄自私而非分的念頭。
可是我們眼里除了實實在在的物質,什么也沒有。就像我在木道那寨口仰頭張望的時候,看到的只是枯瘦的枝干和稀疏的葉片,以及樹冠上岌岌可危的鳥巢。
如今已經(jīng)沒有人會相信山神,更不相信山神會把靈魂寄托在某棵老朽的楊樹上,但我知道,那是一種心靈的真實。也許那些鳥兒輕盈透明的翅膀,已經(jīng)不能承載物質世界之重,它就像藏族民間故事中那個冰做的寶貝,突然受到陽光的驚擾,撒一泡尿就急急逃走了。我們也無法用文字的羅網(wǎng)捕獲它,當我們試圖張開羅網(wǎng)的時候,它已經(jīng)了無蹤跡。它伴隨了人類的童年,一直到現(xiàn)在,如果不是我們遺忘了它,甚至拒絕了它,它一定還會陪伴著我們,直到世界的末日。
我相信沒有汽車轍印的地方會有精靈游蕩,雖然說過這話的鄰居老人早已故去。而我將繼續(xù)穿行于青藏高原邊緣的村寨牧場,在民間的天空下追尋那些虛無之鳥的蹤跡。
。ü(jié)選自2006年7月《散文》)
14.“在沒有留下過汽車轱轆印的地方,會游蕩著一些快樂或者哀怨的幽靈”一句中“幽靈”的意思是什么?請簡要說明。(5分)
15.“而我將繼續(xù)穿行于青藏高原邊緣的村寨牧場,在民間的天空下追尋那些虛無之鳥的蹤跡”一句的含意是什么?(6分)
16.文中“群情激憤地呵斥一個小男孩”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是什么?(5分)
17.文章對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有什么看法?請結合具體內(nèi)容做簡要解釋。(6分)
參考答案及解析:
14.文中的“幽靈”指那些沒有被現(xiàn)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人們對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他們認為自然有著自己的尊嚴和靈性,人對自然要有敬畏之情。
【解析】這是一道考查對文中關鍵詞語含義理解的題目。分析“幽靈”要考慮這個詞語出現(xiàn)的位置和前后文表達的內(nèi)容特點。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想,作者認為在廣大的鄉(xiāng)村、特別是沒有被現(xiàn)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人們的心靈還是那樣純潔,不會以物質來衡量事物,他們追求一種精神的富足,堅守一種信仰;然后分析詞語的意思,“幽靈”從字典義看,是一種沒有實際表現(xiàn)的魂靈,一種追求或叫精神,再從文意看,這里的幽靈是指鄉(xiāng)村人對物質世界的看重,體現(xiàn)鄉(xiāng)村人對自然的敬畏;最后從全文的高度篩選詞語體現(xiàn)的含義,鄉(xiāng)村人之所以認為自然界中很多事物都有魂靈的原因是他們對自然的敬畏,是對自然的崇拜。
15.在偏僻的鄉(xiāng)村,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思想,對自然崇拜的人,“我”在那里可以找到心靈的真實、精神的約束。
【解析】這句話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是對文章思想的一種總結、是對文章反映社會內(nèi)容的一種開拓。第一句寫這些鄉(xiāng)村的位置,事實上是表達一種濃濃的鄉(xiāng)村情結,表現(xiàn)對大自然、鄉(xiāng)村的喜愛之情;第二句寫自己的追求,要尋找到“虛無之鳥”的蹤跡,注意分析“虛無之鳥”的意義。從全文看,題目有“鳥”,文中曾兩次提到這種鳥的特點——虛無;再分析“虛無”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沒有實際的體現(xiàn),但從小孩砍樹受到的斥責、從樹上大量崇拜的內(nèi)容、從“我”只能從樹上看到物質的自我批判,可以看出,這種“虛無之鳥”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
16.“群情激憤”的原因是小男孩用鐮刀砍了一下一棵大家認為有山神居住的“寄魂樹”,他們認為樹是不能想砍就砍的,這些樹上都有著神靈,表現(xiàn)他們對大自然的神圣感。這看似一種迷信,實際表達的是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這是一種心靈的真實。
【解析】按一般道理或叫大眾理論,一個不知善惡美丑的小孩子無心砍了一下樹,并不是罪惡滔天的事情,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但事實上,這個村子的許多大人卻“群情激憤”,這個看來不可思議的內(nèi)容反映的是人們對這顆樹的看法,由此推廣開來,可以辨析出鄉(xiāng)村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
解答題目時要注意區(qū)分“信仰”“迷信”之間的區(qū)別,要深入探討人們對大樹敬仰的原因體現(xiàn)的社會意義、精神意義。這個題目容易寫成對鄉(xiāng)里人情感的批判,而不是對他們這種對自然態(tài)度的贊美。
17.作者認為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是確實存在的,但我們的眼里也只有了物質的世界,看不到附著在物質上的美好、精神、追求;如今的社會,那些陪伴著人類前行的精神品質、良好品德,人們已經(jīng)逐漸忘卻了,這是極其錯誤的。
【解析】這是一道考查理解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題目,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這個題目也是從整體角度考查對文中某些關鍵詞語意義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分析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就要學會分析作者在文章具體語句中體現(xiàn)的思想。
文中先后三次在不同的場合提到“物質”:“雖然我們深感物質世界是不容置疑的”“可是我們眼里除了實實在在的物質,什么也沒有”“也許那些鳥兒輕盈透明的翅膀,已經(jīng)不能承載物質世界之重”。
分析這三句話,可以看出作者對時下一些人的物質至上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從自我批評中表現(xiàn)出對鄉(xiāng)里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的肯定,從“不能承受”體會出作者的觀點。
【背景鏈接】鄉(xiāng)土散文是近幾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時常涉及的內(nèi)容,比如2005年全國兩套試卷都選擇了鄉(xiāng)土散文。
鄉(xiāng)土散文主要通過對鄉(xiāng)村景色、事物、場景、人物等的描寫,表現(xiàn)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好,體現(xiàn)鄉(xiāng)村古樸的民風、傳統(tǒng)的思想;然后與城市生活作對比,表現(xiàn)人們對精神的追求。
這篇散文選取具體的事例表現(xiàn)鄉(xiāng)村對自然的崇拜、敬畏之情,這些看似迷信的思想,實際上是我們祖祖輩輩堅守的一種思想、一種道德、一種信仰。有了這些,鄉(xiāng)村人能夠自然、滿足、快樂,他們把對自然的崇敬之情寄托在自然界的每一種事物中,這種思想與時下城里人的某些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這種精神卻體現(xiàn)了一種我們還應該堅守的傳統(tǒng)。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