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媒體評高考:可能是世界最難學術測試
2009-06-15 09:42:31新京報
很難想象還有什么東西比悍馬更能代表沒心沒肺的消費主義。悍馬體形龐大,正象征著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美國陷入低迷的高能耗方式。而今,一家中國重型機械公司買下了這塊‘美國夢的碎片’,并制定出使其起死回生的宏偉計劃,不僅是在美國,也包括在中國。
———《金融時報》評論中國企業(yè)收購悍馬
隨著上千萬中國高中生開始這場馬拉松般的考試,中國進入高考(論壇)時間,因為這場考試的關鍵性,它給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帶來沉重的壓力也就不足為奇……我是徹底被語文作文題擊倒了,如果英國高中生也面臨同樣考題,他們會怎樣……”
———《每日電訊報》駐印度前記者彼得·福斯特評論中國高考
“中國、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考試、令人恐懼的高考”,本月6日,英國媒體以此為題,報道2009年中國高考。這一場超過千萬學生參加的考試,在上周也成為國外媒體關注的中國焦點之一。
“‘千軍十馬’過獨木橋”
因為這場超大規(guī)模的考試,“gaokao”這一拼音詞組,一時間成為國外媒體中國報道的熱門詞匯!都~約時報》甚至還給“gaokao”注上英文發(fā)音:“gowkow”。
英國媒體報道稱,在為期兩天的時間里,上千萬學生接受了一場競爭最為激烈的考試,而這場考試,也被視為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成敗。
而《紐約時報》則用中國的一句俗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高考競爭的激烈,不過撰寫這篇報道的記者似乎沒能準確理解這句俗語的意義,將其描述為“一千名士兵和10匹馬通過獨木橋。”
美國網(wǎng)絡雜志《SLATE》則在一篇報道中對高考的含義作了“詳細”解釋,報道稱,“kao”意為考試,而“gao”意指這一考試的高級、暗示它的難度,也暗示它對中國學生前途的“脅迫力”。
“高考就像筷子文化”
對于高考這一制度,國外媒體有不同的解讀。
《紐約時報》認為,高考制度的存在似乎與中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速度不大搭調(diào),“中國正以飛快的速度發(fā)生著改變,而高考制度依然像中國人使用筷子那樣難以改變。”
但英國媒體則認為,高考被視為是中國社會流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一個畢業(yè)生成為白領的最好選擇。”此外,“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他們喜歡的大學,也可以到其他省份上學。”
《SLATE》的報道則將高考與美國的SAT(學術能力評估考試)相比較,“如果SAT也持續(xù)兩天之久,也覆蓋你從幼兒園開始學到的所有知識,也有能力決定一個人的職業(yè)軌跡的話,那中國高考也就相當于美國的SAT”。
“世界最難學術測試”
美國《外交政策》編輯則在其雜志博客上發(fā)表評論,認為中國高考“可能是世界最難的學術測試”。評論稱,持續(xù)兩天的馬拉松考試試圖考核中國學生所學過的所有東西,而這一考試的成績也是中國學生進入大學的唯一標準。
“這一制度似乎能體現(xiàn)當代中國的一個現(xiàn)象———追求現(xiàn)實的、甚至有些無情的高效率。”評論說。
美國人也來做高考題
國外輿論還對今年的作文題很感興趣!锻饨徽摺肪庉嬙u論說,盡管中國高考稱得上是“標準化考試之母”,但它的題目卻“令人驚異的新潮”,甚至還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比如“隱形的翅膀”。
美國《福布斯》雜志的報道也稱,從有趣的寓言到流行歌曲,今年高考作文題目出乎很多人意料,“很多西方讀者看了,可能也會忍俊不禁。”
報道還將高考全國卷和北京卷的作文題目原文刊載,“挑戰(zhàn)”美國讀者———“想上中國大學嗎?先完成這些大學入學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