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報告中的歷史考點
2008-05-12 10:32:48新浪高考
一、科學發(fā)展觀
“科學發(fā)展觀”是大會和報告的靈魂!翱茖W發(fā)展、社會和諧”第一次作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寫入黨代會報告,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豐富現代化建設的內涵。報告第一次對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性進行新的全面定位,科學發(fā)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并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從歷史視角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查:
、 漢、唐等統治者提倡節(jié)儉、休養(yǎng)生息;
② 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等統治奢侈腐化,民不聊生;
、 建國初期工人普遍開展增產節(jié)約運動;
、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傾錯誤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破壞環(huán)境;
⑤ 兩次工業(yè)革命對環(huán)境的污染、印度社會發(fā)展中的問題及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及解決辦法;
、 中外科技成就等。
二、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十七大報告對建立和諧社會描繪了宏偉藍圖。建立和諧社會是一個永恒的歷史考點,從歷史視角來看,和諧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天人合一”“兼相愛”“和為貴”“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都體現了中國百姓對和諧的追求和向往。千百年來,中國人冀盼“大同”,但世世代代的“大同”愿望終究只是夢想。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無論是“貞觀之治”還是“康乾盛世”,頂多不過是少數人的“盛世”,普通大眾照舊擺脫不了貧窮命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其真實寫照。
復習中應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三個方面去理解。重點把握中外歷史上和諧社會的思想淵源和關于人類在不同時期對和諧社會的追求實踐過程,以史為鑒,總結經驗教訓。
三、臺灣問題
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鄭重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tài),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框架,開創(chuàng)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新局面!眹医y一與分裂,特別是臺灣問題仍將是2008年高考命題的重點。2008年臺灣大選結果將直接影響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臺灣這個熱點問題必將再次升溫。
復習時注意以下內容的考查:
、 中國古代對臺灣的管轄,特別是從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意義和清政府設臺灣府的歷史意義的角度,思考分裂違背歷史潮流、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利益所在的道理;
② 歷史上臺灣與大陸的三次分離、國共兩次合作;
、 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
四、改善民生
民生問題,即有關國民的生計與生活問題。十七大報告首次把“民生問題”單列闡述,體現以民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決定了社會進步程度和政權興亡。中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計”相提并論,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fā)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赝覈迩隁v史,“盛世”都是休養(yǎng)生息、民生改善的時段;“亂世”都是民不聊生、矛盾激化的時期。因此,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只有關注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的政權,才能長治久安。
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 中國古代史農田水利建設、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的演變;
② 孔子、孟子的民本思想;
、 歷代農業(yè)的發(fā)展與新品種的引進,側重春秋戰(zhàn)國、隋唐和明清三個時期;
④ 近代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孫中山民生主義等;
、 中國現代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 羅斯福新政、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社會福利政策等。
五、民主政治
“公民意識”一詞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增強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公民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無疑是擴大人民民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撐。從歷史視角來看,探討新中國的民主法制的內涵是高考的重要素材,尤其在建設市場經濟和“和諧社會”的今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意義更為重大。
六、反腐倡廉
十七大報告在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面推進黨的建設這兩大部分,都講到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雖然文字不長,但論述非常精辟,內涵豐富,對如何認識腐敗問題、為什么要反腐倡廉、怎樣進行反腐敗斗爭都進行了深刻闡述。其中四個關鍵詞是“水火不相容”、“反腐倡廉建設”、“生死存亡”、“更加注重”非常引人注目,彰顯了中央反腐敗的決心和信心。對于腐敗問題,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反腐問題仍有可能是今年高考考查的重點。
從歷史學科視角要注意以下內容考查:
、 廉政興國、腐敗亡國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主要史實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朋黨之爭等;
、 延安整風、七屆二中全會、“三反”運動、整風運動;
、 三大思想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
、 四種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復習時要注意現實與歷史的聯系。
七、和平發(fā)展
報告中強調,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中國的崛起引起世界的關注,影響到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中國的和平崛起之路,是當今中國與世界交往中的最大熱點問題。
從歷史視角要注意:
、 古代史上西漢、唐朝的對外開放與交流的史實,新中國在各個時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及成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成就,世界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強國崛起的啟示;
② 理解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原因及做法,了解我國為建設和諧世界所做的不懈努力,分析體現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點,理解加強國際合作,建設和諧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八、生態(tài)文明
“生態(tài)文明”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tài),是人類文明形式之一。從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增加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十七大報告把“生態(tài)文明”首次寫入報告,這是我黨科學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理念的一次升華,彰顯中央對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的決心。
從歷史視角注意以下內容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傾錯誤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環(huán)境破壞;工業(yè)文明帶來的環(huán)境危機、資源浪費,土壤荒漠化、氣候變暖、等全球及區(qū)域性難題及解決辦法等。
九、新提法、新表述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建設”到“發(fā)展”。十三大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七大報告將“建設”表述為“發(fā)展”飽含著深刻內涵,表明我們黨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fā),開始了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的新征程。
2.“總量”GDP變?yōu)椤叭司盙DP。這是對過去29年發(fā)展的經驗總結。2002年以來,我國經濟總量連續(xù)4年居世界第四,但除以人口總量,人均GDP位次仍然靠后。強調“人均”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的更高要求。
3.從“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拓展為“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的增加是我黨對當今時代特征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
4.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雖然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關鍵是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上取得重大進展。